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智慧医院破瓶颈 医工结合树新风——专访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史加海
发布时间:2021-8-13 阅读:13293次

  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公立医院发展的关键词。而医院信息集成化、护理管理制度化、设备配置科学化已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如何让现代医院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分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史加海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信息平台集成化

  2017年3月,史加海被任命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上任之初,他便盯准分管部门薄弱环节开始发力。“全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健全信息体系、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一站式银医自助等系统,实现了身份认证、多渠道自助预约挂号、多种方式支付、报告单查询打印、个人就医历史查询及健康互动等功能,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以前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看病,挂号缴费排队让人等得焦急,如今使用自助机,挂号交费一分钟内完成,这是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给患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方便。”
  同年10月,在史加海的努力下,医院开始运行重症监护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以及各项评分,计算出患者各项指标、未来趋势以及数据分析结果,为重症患者的适时病情评估及医护人员的临床科研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还有检验危急值管理功能可以向病区实时反馈危急值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医务人员进行处理。“病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数字切片数据实时管理,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随时随地地分享数字切片资源,在电脑端或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网站浏览模式远程登录中心服务器,即使专家不当班,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观看数字切片,及时为患者提供病理诊断。”史加海说道。
  2020年疫情期间,为甄别新冠肺炎患者及潜在病毒携带人员,便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史加海牵头成立多学科、跨部门的技术研发团队,利用大数据技术,仅用3天时间便研究开发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从源头上对病人、来往医院陪护、探视人员即时“拉网式”筛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各类可能感染或携带新冠病毒人员,其中包括隐瞒接触史或当事人并不知情等人员的管控,营造医院安全的就诊环境。
  上线4天后,系统随即建功。当日,系统发出一则预警信息至终端客户工作人员处,经过反复开导加询问,医护人员得知相关住院患者家属隐瞒曾从武汉返回南通的经历,立即上报有关部门进行严密排查核实,所幸相关接触人员无确诊患者;2月18日,系统又发出预警,原来一名患者的邻居为确诊患者,但刚下飞机即被送至医院治疗,该患者幸无接触史,系统又一次助力排除了险情。史加海告诉记者:“该系统的上线对我们的医务人员、职工和医院的来访人员都能有一个很好的保护,相当于新增一道‘防火墙’,有效防止了交叉感染的发生,有利于营造通大附院安全放心的就医环境。”该系统上线以来,已累计排查数十万人次,医院因此获得了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先进机构”荣誉称号。
  面对成绩,史加海并不满足。“当时,因系统初建年代久远,通大附院除核心业务系统之外,另有各类子系统70余个。子系统之间为单线链接,每一个系统需要配备主、副服务器各一个,没有形成互联互通,如同一个个网络孤岛,这就造成了每年的硬件的投入不断增多,但由于资源配置极不平衡、不合理,运营效率较为低下。”面对如此情况,史加海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次带队赴外地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一线需求,并促成医院与北大医信公司协作,在主要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超融合私有云项目、数据中心、集成平台、网络安全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这也为今后智慧医院建设升级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且避免了重复和浪费。目前,集成平台与一体化智慧新系统已在通大附院全面上线。

  护理管理制度化

  史加海表示,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实践的发展,护理工作不单是照护工作,同时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探讨和研究的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护理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高质量、有内涵的临床护理和科学研究来支撑,否则将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护理科研的质和量不仅体现医院的护理水平,更能反映医院的学术氛围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自2018年年初以来,史加海狠抓护理业务建设,在确定护理单元岗位分级的基础上,组织护理部制定了《护理部质量指标考核细则》《(科)护士长考核指标体系》等管理制度,科研产出实行量化考核,与护士晋升、晋级挂钩,充分调动了全体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护理人员科研成果逐年攀升。史加海告诉记者:“护理科研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去年,在主要领导的支持下,通大附院便组织开展护理科研人才选拔,成立了15人的首批护理科研人才团队,分为‘天使计划’和‘雏鹰计划’,其中,6名天使,2名储备;5名雏鹰、2名储备。护理科研团队成立以来,坚持每月开展读书报告会,分享护理领域前沿知识。医院对科研人才储备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定期考核。”
  护理部强化临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训,鼓励护理人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开展学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参加各级护理用品创新、科普用品展示与交流活动。近年来,护理人员成功申报省级科研立项1项、市级科研指令性课题61项;获得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2项、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7项,国家发明专利28项、新型实用专利455项,3项专利成功转化;SCI收录论文57篇,北大核心期刊227篇。累累硕果的背后,是通大附院整个护理团队艰苦的付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去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通大附院护理学全省排名第2、全国排名第15,这已是医院护理学连续四年蝉联STEM排行百强榜,为全院跻身百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备配置科学化
  
  先进医疗设备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强引擎”,是保障新技术新项目顺利开展的“助推器”。2018年以来,史加海遵循“为临床一线服务,为核心技术服务,为重点科室服务”的核心原则,编制医院医学装备“十四五”发展规划及新院区的大型设备购置论证,贯彻装备耗材服务医院发展大局、服务临床一线的理念。
  2017年,通大附院引进后超高端Revolution CT,该设备是业界最顶尖的影像诊断设备,它能够将宽体探测器、超高时间分辨率、能谱成像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所提供的先进技术对患者来说没有限制,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所有复杂问题,帮助临床医生实现精准诊断。
  其能谱成像技术使得系统对病变进行病理分析的能力得到提升,CT不再简单是“解剖成像”,而且具有了“成分分析”的功能。2019年,医院作出重要决策,由史加海牵头申请并顺利通过答辩,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平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随后,史加海亲自操刀,顺利实施南通地区首例纵隔肿瘤切除术,将医院微创技术带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在史加海看来,高精尖医疗设备采购与使用,与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新设备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精准、安全的医疗服务。不仅能节省就医时间、费用,还大大地增加了治疗疾病的能力与准确度。”史加海说道。
  在推进装备耗材更新换代的同时,史加海也不忘加大对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探索。近年来,通大附院走出了一条成绩斐然的“医工结合”之路。所谓医工结合,就是医学和工程技术学相融合,将临床一线医生创新构想或发明专利,通过工程师的巧手转化,最终得到适用的设备与材料,从而造福患者。2020年,史加海及其团队在第十一届“中国好医工”评选活动中获“抗疫杰出团队奖”。2021年,通大附院医工协作团队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好医工”中国优秀工程师“最美逆行者团队”荣誉称号。同年,医院护师吴洪磊的“一种防交叉感染的简易呼吸器”项目在“中国医疗产业创新大赛”中荣膺“最具创意奖”,作为医疗设备行业的“奥斯卡”,该奖项也标志着医院在医工创新方面迈入新里程。史加海告诉记者,“医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要互相了解、互相渗透,对临床实践得出的需求准确把握,研发才会结出硕果。
  这些年来,史加海既是通大附院变化的见证者,更是医院做大做强的打造者。采访最后,他直言,无论一家医院如何统筹发展,其受益人一定要是老百姓。“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让普通百姓分享健康红利,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地方,实实在在地增强就医获得感。这就是我的初心与使命。”
  (供稿:顾雨)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