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单日近万管核酸检测,全靠他们的“火眼金睛”——
发布时间:2022-2-22 阅读:6603次

  “报告王主任,外市5000管标本检测全部完成,报告已发送!”2月19日早晨5点,分子检测中心副主任技师孙宝兰向中心负责人王旭东发去了一条信息。“想到王主任凌晨2点多才离开医院,我就通过微信向他汇报了结果。”通宵后的孙宝兰如释重负。
  2月18晚9点,随着一辆特殊运输车驶进分子检测中心大院,来自外市的5000管核酸样本到达,等待王旭东和他团队的将是通宵的检测。19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都说“雨水节气农事忙”,他们在实验室的“缉毒”中生动演绎了忙碌的一夜。
  随着这段时间周边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再次密集出现在公众视野,就在我院分子检测中心,由医学检验科、特检中心、临床医学中心混编组成的“战时特战大队”加班加点,人员三班倒,歇人不歇机器,2月17日单日检测量近10000管,创下了中心单日核酸检测的新记录。“早一分钟出报告,也能让接受检测的市民早一分钟放心。”王旭东说。
  在文化宫桥南濠河边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如果没有“通大附院分子检测中心”的标牌,很难有人知道这幢楼里每天发出的核酸检测报告会牵动着成千上万的神经。沿着蓝色的楼梯拾级而上,二楼正是分子检测中心,门口“精心、精细、精确”六个大字引入眼帘。
  推开那扇厚重的大门,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等标识将检测中心划分为三个大的区域。在更衣室,中心工作人员申娴娟和另一位同事正麻利地穿防护服,“虽然今天是周六,标本量可能还会有很多,大家要继续辛苦啦!”在一旁的分子检测中心负责人王旭东鼓励着大家。
  王旭东介绍,中心日常核酸检测量3000多管,但是本轮疫情后标本量骤增,按照以往惯例中心除了承担本院职工、就诊患者的标本检测外,还要承担来自风险地区检测的标本。目前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在实验室的任务就是凭借“火眼金睛”把病毒“揪”出来,他们也因此被称作实验室里的“缉毒警察”。
  每天上午9点后,来自全院各个采集点的标本陆续送到分子检测中心,拆除数千个密封包装就是不小的工作量,在高度自动化的今天,核酸检测仍然有许多手工环节,“标本存放的试管盖子很紧,但我们都练就了单手拧试管盖子的本领。”申娴娟说,“恰恰也就是这个环节最危险,因为提取样本我们距离病毒也就十几厘米。”
  标本送达后,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基因扩增区,每个区域的“大白”们都在按照流程工作着,联系的方式就一边的对讲机。核对标本信息、结果发放、数据传输,虽然大部分动作是机械的,却是一丝不苟,绝不能、也决不允许让病毒从火眼金睛下溜走。正是身体上、精神上的高强度,七八个小时的班上下来,他们个个都是胳膊酸疼得厉害,几个小时不喝水的他们出来之后也懒得拿起茶杯喝口水了。“出来的时候人会瞬间变得懵懵的,脱下口罩后的印记两三个小时都消不掉,这也算是我们检验人的印记之一。”申娴娟说。
  检测中心这支队伍已经习惯了24小时待命,就连睡觉时都习惯将手机放在枕边,就是为了时刻准备与突发疫情正面交锋。“像这次疫情我们承担了风险地区部分样本的检测,不管标本何时送到,我们都要立即投入战斗。”王旭东说。
  分子检测中心是一个与病毒较量的正面战场,确保检测结果的及时、准确是准绳,这对于队伍里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正是这支队伍,在疫情发生以来先后转战天津、新疆、河北及省内的南京、扬州,“每次出征都不需动员,每次凯旋都不求回报,体现的正是附院人召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品格!”王旭东激动地说。
  (供稿:邵勇林)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