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汶川地震十周年——难忘一起走过的日子
发布时间:2018-5-28 阅读:3301次

  天崩地裂,阴阳已在两重间。汶川特大地震中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卫生部从全国紧急调集4.5万名医疗专家驰援地震灾区的同时,向各省、市、自治区下达接收灾区伤员的任务,救治37万受伤群众。灾情就是命令,5月27日上午10时,我院接到江苏省卫生厅关于接受40名四川伤员的救治指令,在那一刻全院上下投入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

  通城地标楼提前使用

  “到了!终于等到了!”5月30日晚19点05分,从四川成都开往南通的“救字头”专列准时驶入南通火车站,由时任院长陆少林、党委书记张涛领衔的80人临时救护队,在一小时之内将40名四川伤员从火车站顺利转运到通大附院新病房大楼的爱心病区。

  新病房大楼是“通城地标楼”,坐落于国家5A级景区内,原定启用时间是六月下旬。但为了灾区人民有一个更好的救治环境,时任院长陆少林毅然决定,提前启用这座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新病房大楼。牵一发动全身,把原本一个月的大楼启动工作压缩在短短两天半完成,这是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院领导现场拍板亟需解决的问题,抢救设备与物资从四方调拨到位……

  除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外,医院更是在细节上考虑伤员的救治、生活以及心理。从病房消毒的空气净化器到卫生纸这样的生活用品,从伤员床头储物小柜到医院食堂专门采购的大袋辣椒,从床头摆放的鲜花到墙面上精心制作的温暖话语,点点滴滴中表达着附院人对灾区同胞浓厚的情谊。

  “白衣战队”的无眠征程

  在筹备爱心病区的同时,全院第一时间抽调55名医护骨干力量成立特别救治小组,医疗救治组由骨科、普外科、脑外科、心胸外科等专家组成,由骨科刘璠教授领衔,护理救治组由吴娟总长担任组长、魏蓉和阙纤沣两位护士长担任副组长,采用了“二对一”的特别护理模式。

  “在转运途中,随车的骨科主任医师潘丞中、外科总长陆凤英、急诊科护士长吉云兰等把40名伤员的基本病情提前报告了医院。伤员一到,我们就分类诊疗,短短数小时完成了查体和各种检查。”时任常务副院长朱健华回忆时颇为感慨。

  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对四川伤员来说除了躯体的伤痛,还有那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其中,6名伤员的亲人或在地震中不幸离去或留在当地医院救治,刘小琴等6名志愿者主动提出一对一的全夜陪护;四川籍护士杨丽红、余庆丰主动担负起了为四川伤员翻译的任务。其实,从19时30分,第一批伤员被接到医院,志愿者们就迅速行动起来,搬病人、提行李、给病员倒水、喂饭、给伤员擦洗全身,让伤员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凌晨两点,伤员们渐入梦想,那场山崩地裂以来最安稳、最温暖的一觉。然而,爱心病房的医生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医疗救治组全体成员无一缺席。在朱健华副院长、刘璠主任的带领下,对40名伤员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依次“上堂过审”,筛选出一早需要手术的病员名单,连夜会诊、连夜完成病历、连夜做好手术前各项准备。

  当东方的鱼肚白渐露,他们用冷水洗把脸,轻揉疲惫的双眼,振作起精神,因为等待他们的是即将开始的9台四川伤员手术……

  60个日夜的亲情相守

  四川同胞性命相托,通大附院医者坚强守护。“超强阵容”的会诊手术、一对一的亲情护理,各级领导一次次深入病区的看望、医护人员子女儿童节的祝福,过生日、请理发师的暖心之举,让爱心病房涌动的,不再是地震山摇的哀怜,而是温情守护的暖意,更是继续前行的力量。

  2008年7月26日,无锡机场,四川最后一名伤员陈东春准备踏上回家的路。在飞机安检口,他紧紧握着护送他到机场的通大附院祝勇医生和郝海燕护士的手,眼泪一直在流,却始终哽咽着说不出话,好不容易平稳住情绪后,他断断续续地表述道:“我不会忘记和你们初次相见的那一晚,你们忙碌的背影将会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你们如家人般,请人上门为我们理发;带着我们走出病房,去感受南通的温情;为我们请来心理疏导师,让我们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这些我都不会忘记。这60个日日夜夜,是我一辈子的回忆!真心的感谢你们。”

  40名四川伤员、60个日日夜夜、3000名通大附院员工……让“5.12”载入史册的,不是眼泪,不是悲伤,而是中华民族面对巨大灾难的勇气和坚强。
  施琳玲 黄琳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