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用新技术守护“生命中枢”——访通大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沈剑虹
发布时间:2019-1-4 阅读:11252次

  大脑——人体最精密的“仪器”,结构复杂、分区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神经外科也因此成为最具挑战、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往往持续数小时,而手术刀下的战场只在毫厘之间……
  
尽管这个战场,难度高、时间长、风险大,他精勤不倦,从一名叩启神经医学之门的年轻医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并用新技术服务患者。他,就是通大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沈剑虹。

  
“医”山有路勤为径
  
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艰辛而漫长。不仅需要普通外科的功底,更需要神经外科独特的操作训练和知识积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练和多想。
  
2017年10月,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双目失明且精神状况不稳定来到通大附院寻求治疗。该患者于10年前曾在外院进行过垂体瘤手术,经查发现患者的垂体瘤再次复发,肿瘤达5×4×4厘米大小,堪称巨大,随后沈剑虹建议患者再次手术。垂体周边的重要结构众多,比如视神经、体温中枢、内分泌中枢以及颈内动脉等等,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这些结构,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经过沈剑虹对病情和手术风险的详细讲解,病人最终解开了心结,要求手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沈剑虹及其团队以精湛的技艺清除了病人体内的垂体瘤,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发生,仅10天病人便康复出院。
  
今年11月,通大附院神经外科收治了一名身患鞍区脑膜瘤的病患,据了解,该患者10年前曾在外院切除鞍区肿瘤,后因复发,曾做过2次伽马刀手术,但收效甚微,目前肿瘤已长入眼部,并将右眼球顶出眼眶。面对疑难之症,沈剑虹主动接下了这位面临绝望的患者,并给患者加油打气,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经过9个小时的团队奋战,病人的肿瘤组织被一点点从血管和神经剥离切除,结束了患者10年的病痛折磨。术后病人感激地说道:“这是通大附院给了我新生!”

  新技术开展显曙光
  
功能神经外科是一门很有前途的较新的亚专业神经外科,有着很广阔的治疗前景,特别是针对帕金森综合症一类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等。多巴胺药物的应用是帕金森病治疗的第一个历史性突破,20年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在美国通过了FDA认证,成为帕金森病治疗新的里程碑。
  
2017年,在通大附院施炜副院长、神经外科陈建主任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沈剑虹在南通地区较早地开展了帕金森病的DBS治疗,并将治疗病种拓展到了特发性震颤等其它运动障碍性疾病。沈剑虹介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又称脑起搏器,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减低其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减轻震颤、僵硬等症状,缓解病人症状。目前,该治疗方式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领先技术,很多坐在轮椅上的患者,通过手术都能够重新站起来,独立生活,正是这项技术大大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

  援疆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2014年2月,沈剑虹作为第八批援疆专家来到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为当地百姓带去了一流医术。一年多的援疆时光,沈剑虹带领当地医生开展各类神经外科手术,获伊犁州优秀卫生援疆专家称号。
  
沈剑虹告诉记者,来伊犁之前,一直心怀忐忑:在文化背景不同的西部边疆地区开展工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后来,沈剑虹了解了伊犁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与常见病、多发病之间的联系,他的顾虑打消了。“援疆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不但体会到一份不一样的担当,还能深化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沈剑虹说道。
  沈剑虹刚到伊犁不久时,一位维吾尔族患者被查出患有脑肿瘤。伊犁州新华医院因为专业技术尚不成熟,一直未能实施这类手术,这位病人又难以负担去外地求医的费用。为此,沈剑虹心情很沉重。“他的病我能诊治,但将来我回南通了,再遇到这样的病例怎么办?”于是,沈剑虹针对这一病例专门制作了教学幻灯片,在科室内开展专题讲座、病例讨论,并在手术过程中向其他观摩同志详细讲解操作步骤和要点,帮助大家掌握类似病症的诊断和处置方法。经过密切协作,他和同事顺利完成了手术,病人手术后5天就出院了。目前,伊犁州新华医院已能独立完成中等难度的脑肿瘤手术。
  记者 顾雨  原载于《江海健康》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