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粒花生见证天使仁心
三分钟 两龄男童徘徊生死线
“医生,快!快!快救救我孙子!救救我孙子!”4月3日早晨8点刚过,伴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一名年近五旬的老太怀抱一名小孩,冲进了我院急诊抢救室,差点撞上刚刚值完夜班正准备下班的护士倪丽云。眼前的这一幕让倪丽云忘却了夜班的疲劳,二话没说,当即从老人手中接过小孩。
这是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面色紫绀,神志不清,呼吸微弱而且异常困难,生命危在旦夕。
通过快速询问得知,小孩名叫丁跃,今年两岁,这位老人是小丁跃的奶奶,小家伙早晨在家吃花生米,一不小心给呛着了。小丁跃在剧烈咳嗽了两下之后开始浑身抽搐,顿时说不了话。“一定是噎着了!”奶奶试着拍了拍孩子的背,情况不仅未见好转,反而出现呼吸困难,脸色发紫。意识到情况危急,当时只身一人看护小丁跃的奶奶抱起孩子狂冲出去,拦下一辆出租车,直奔我院。
当医护人员将小丁跃抱上抢救床时,极度恐慌的老人已瘫倒在地。从家到医院,老人仅仅用了三分钟,甚至忘记了穿外套。
五分钟 医护联手共闯夺命关
面对这个危在旦夕的小生命,我院急诊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沉着有效地实施抢救,因为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错失抢救的最后时机,因为时间对于小丁跃来说,真可谓分秒必争。
在耳鼻喉科医生到达抢救室前,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沈雁波已开始对小丁跃实施紧急抢救。经过听诊,沈雁波果断作出诊断:小孩在吃花生米时,未嚼碎的花生堵住了气管,引发危情。但罪魁祸首的花生是藏身主支气管还是左右侧支气管?要是左右侧支气管均被堵塞的话,肺的功能随时会因此而丧失,生命只会更加危险。
危急之下,沈雁波一边安排护士将神志不清的小丁跃扶住端坐在抢救床上,同时进行面部吸氧,并对肺部进行仔细听诊。通过仔细排查,发现小丁跃左侧肺部的呼吸音异常微弱。“异物应该堵塞在左侧支气管!”沈雁波进一步作出诊断。
明确诊断后,急诊科护士长崔秋霞、抢救室护士长顾玉慧一起为小丁跃进行了气道异物的复苏手法,通过挤压腹部产生气流,使堵在气管的异物有所松动。
果然,正是通过这一抢救手段,两分钟过后小丁跃的脸色就稍稍转红!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气管异物有所松动,而且小丁跃神志恢复了一些,抽搐哭泣起来。
这时,距离小丁跃进入抢救室才5分钟。正是这宝贵的5分钟,对小丁跃的成功抢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5分钟前小丁跃的一只脚已经踏入鬼门关的话,5分钟后,医护人员硬是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更令小丁跃的奶奶感动的是,下夜班的医生、护士都主动参与了抢救,特别是护士杨芬,一只手扶着小丁跃端坐,另一只手把着面罩让他吸氧,就这样半弯着腰直到整个抢救过程结束。
十分钟 无缝对接打赢手术战
虽然此时的小丁跃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由于花生米始终堵塞在气管内,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取出花生米,成为摆在医生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为了明确花生米的准确位置,医生决定为小丁跃进行CT检查。由于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去做检查时专门安排医护人员一路护送。医生通过PACS系统在线查看,了解到异物的确切位置——半粒花生米卡在左侧支气管开口的地方。
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要是不取出的话,花生米随时可能会发生移动,进一步完全堵塞气管。“立即手术,取出异物!”参加会诊的耳鼻喉科肖军副主任医师当即决定。
就在肖军决定手术后,得到通知的手术室从器材、消毒准备,到接送病人的专用电梯等都在5分钟内全部到位,进入临战状态。当小丁跃被紧急送进手术室时,准备就绪的医护人员已静候在手术台边。
又一个难题摆在了肖军面前——由于堵塞支气管的花生米过大,导致伸进去的手术钳没有夹花生米的空间,而且即使夹住花生米,在取出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滑脱,这是肖军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作出的判断。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先将这半粒花生米分成两块,逐一取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肖军在纤支镜下仅用时十分钟,这半粒差点要了小丁跃生命的花生米分两次成功取出。这时,小丁跃脱离了生命危险。慌乱中的奶奶这才意识到手术费用还没交上,这令小丁跃的奶奶格外感动,老泪纵横。
万分危急之时,正是这群白衣天使,用一场出色的抢救,挽救了生命,践行了大医精诚、天使仁心的医者信仰。咏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