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她比常人更能体会到光明的可贵,一双曾经把无数生命从黑暗中解救的手,在病榻上书写了一行难以辨认的笔迹。既是同行也是知己的丈夫最终猜出了谜底,并做出了和她同样的决定——
为了更多人的光明
甘奉献 伉俪同心
这是陈种自从老伴陈瑛生病以来遭遇的一个大难题。陈瑛病了好几年,由于气管切开不能说话,就靠写字和别人交流。去年,陈瑛昏迷之前挣扎着在白板上写下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迹,却没有人能看得懂。这个谜团困扰了陈种很长时间。陈瑛和陈种同为我院的退休医生、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两人并肩同行了五十几年。凭着对老伴儿的了解,陈种最终猜到了陈瑛的心思,他试着趴在陈瑛耳边轻声问道:“你是不是想要死后捐献角膜?”意识已接近模糊的陈瑛在病榻上吃力地点了点头。尽管没有更多的言语,但两颗心在刹那间相通,陈种紧紧握住了老伴儿的手,他知道,一辈子都在为患者治疗眼疾的陈瑛,希望更多的人能得到光明。
后来由于陈瑛的病情出现反复,家人未能顾及办理捐献角膜的手续,直到今年6月,陈种教授在电视里看到有人捐献的一对角膜同时拯救了四个盲人时,他想起了老伴儿的心愿。陈种教授已经八十几岁高龄而且行动不便,但他还是亲自到市红十字会去了两趟,而且做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决定。
据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陈种教授爬上二楼的时候累得气喘吁吁,当他说出要和昏迷中的老伴儿去世后双双捐献角膜的决定时,大家都被这一对执着而高尚的老人深深感动了。在家人的支持下,陈种教授在《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申请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和老伴儿的名字。据了解,像陈种教授夫妇这样愿意双双捐献角膜的情况在南通为数不多。
铸医魂 大爱无边
得知陈瑛教授将捐献角膜的决定时,我院眼科党支部书记王旭光教授丝毫不觉得惊奇。在同事们眼中,陈瑛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以全部身心去完成事业的人,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医生,她一辈子最牵挂的就那一双双渴望救治的眼睛,作为共产党员,她在病榻上还不忘叮嘱女儿帮她交纳党费。同事们记得,当年她这个眼科主任当得非常辛苦的,由于陈瑛家就住在院内,夜里只要有年轻医生处理不了的急诊,都请她前来指点,陈瑛从来都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同事们印象深刻的还有陈瑛教授那双不怕脏的手,当衣着简陋、满眼都是脓性分泌物的农村患者来到面前时,陈瑛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为病人检查。
回首陈瑛的从医生涯,陈种教授不无骄傲地说,“陈瑛这一辈子从没收过一个红包。”而其实当年,育有三个儿女的陈瑛家并不宽裕。陈瑛的二女儿记得,她上大学时穿的还是中学时的裤子,裤腿嫌短了,母亲就在下面接一段,让她凑合着穿。尽管陈瑛对家人这样“吝啬”,但她对病人却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她总是尽量帮病人节省费用,有的病人实在贫困,陈瑛就从自己家带些吃的给他们。对于陈瑛来说,病人从无贫富贵*之分,而凡是她经手的病人,无不崇敬她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陈瑛病后,除了亲友、学生们的关爱,还有不少以前的患者来到病房探望,这些感恩的心也照亮了她被病痛的阴霾遮暗的天空。
燃红烛 薪火相传
管怀进、陈辉、王旭光……这些对眼科病人来说耳熟能详的专家,当年都曾受过陈瑛教授的教诲,陈瑛老师那颗悲天悯人的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他们。作为眼科医生,能否练就一把“好刀”至关重要。在手术台上,陈瑛教授总是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手把手地带教,从不言倦,而当学生到了一定程度时,又能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很多机会。王旭光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陈瑛教授耐心细致的带教,就没有今天的我。”陈辉也记得陈瑛老师特别操心,当年教学条件简陋,图谱用破了,陈瑛老师就请擅长绘画的丁福基医生手工绘制,装裱后在课堂上使用。陈瑛教授对病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廉洁的行医作风,也成了学生们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她是一个播撒光明的使者,不但把光明播撒在患者的眼中,同时也播撒到学生们的心中。今天的通大附院眼科,已成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陈瑛教授的学生们也已成长为知名专家,他们在完成临床医疗任务的同时,不忘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国家医疗队开展防盲治盲工作,足迹遍布青海、海南、广西等地,继续播撒着光明和希望。倚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