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七旬老人胸腔“双疝”,极致微创“一孔双雕”
发布时间:2025-8-7 阅读:285次

  “医生,谢谢您!手术做完真神了!胸口那到处窜的疼没了,也不恶心呕吐了!” 术后恢复良好的顾阿姨(化名),对前来查房的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鹏团队连连道谢。
  近日,李鹏教授团队成功为74岁的顾阿姨实施了国内首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合并膈疝修补+胃底折叠术。患者术后恢复迅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进食流质,标志着我院胃肠外科在微创外科技术领域再获突破。据悉,如此复杂的“双疝”病例采用单孔腹腔镜手术完成,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游走疼痛两月余,罕见“双疝”终确诊
  两个月前,顾阿姨开始出现胸骨后至上腹部的游走性疼痛,伴随恶心呕吐。虽然口服护胃药后有所缓解,但症状反复并逐渐加重。在我院进行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后,初步诊断为食管裂孔疝。为寻求进一步治疗,顾阿姨入住胃肠外科。
  入院后,CT检查结果揭示了病情的复杂程度:顾阿姨不仅存在明显的食管裂孔扩张,约1/3的胃已疝入胸腔,更意外发现食管裂孔旁存在一个长径达6cm的巨大膈肌缺损(膈疝)。最终确诊为临床上非常罕见的“食管裂孔疝合并膈疝”。
  “单孔”里巧修“双门”,微创技术破难题
  面对高龄患者和罕见的“双疝”病情,手术难度和风险陡增。李鹏教授介绍:“此类‘双疝’情况复杂。食管裂孔疝引起的反酸、烧心、胸骨后游走性疼痛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膈疝则使更多脏器疝入胸腔、膈肌抬升,疼痛更为剧烈。更危险的是,疝入胸腔的胃和网膜组织存在绞窄坏死的风险。传统开胸开腹手术创伤巨大,对高龄患者风险极高。”
  经团队充分评估,李鹏教授决定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进行微创手术。术中仅通过肚脐一个约2.5厘米的小切口置入操作器械,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精准操作:将疝入胸腔的脏器安全回纳,同步修补了食管裂孔和膈肌两处巨大缺损,并实施了胃底360°折叠抗反流术。

左三:主任医师李鹏教授

  “这如同通过单一微小通道,同时修补两扇破损的门。”李鹏教授形象地解释了手术的难度。团队创新应用了新型缝合技术加强缺损修补,避免了使用补片,减少了异物反应风险;同时采用“无管化”方案(不放置胃管和引流管),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术后舒适度。整台手术仅用时1小时50分钟,出血量仅约10毫升。
  术后次日即进食,快速康复显优势
  得益于精准的微创操作和优化的快速康复方案,顾阿姨术后恢复十分顺利。疼痛轻微,手术当天即恢复顺畅呼吸,术后第1天就能下床活动并开始进食流质。困扰她多时的胸痛症状已完全消失,第4天就康复出院了。“我终于能回归正常生活了。”顾阿姨欣慰地表示。
  微创引领,惠及高龄患者
  此例高难度罕见“双疝”手术的成功实施,充分彰显了我院胃肠外科在复杂疝病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强大的多学科协作能力。
  “我们正持续将单孔腹腔镜等先进微创技术拓展应用到更多复杂手术,致力于让包括高龄患者在内的更多人群,享受到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的微创医疗福祉。”李鹏教授表示。
  专家提醒:胸腹痛、反酸需警惕
  李鹏教授特别提醒,食管裂孔疝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约10%~15%)。若反复出现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吞咽不适等症状,尤其是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供稿:蒋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