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德技双馨的他,是补心专家,也是盘发高手
发布时间:2024-3-19 阅读:2682次

他是一位画心专家
医学手稿里随处可见的
一幅幅心脏解剖图记录着医学的严谨
他是一位发型师
几十年如一日为夫人盘起的
“教授牌美发”见证了爱情最美的模样
他是一位医者
用简单而纯粹的一生
书写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
他就是江苏省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我院心胸外科专家石仲岐教授

  红心向党   初心如磐
  
石仲岐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从2岁起便与姐姐相依为命,是左邻右舍的百家饭养活他们长大。贫穷在他求学的道路上设立了道道阻碍,但流淌在身体里的红色基因让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
  
交不起学费那就在学堂上课时趴在教室外的窗户上听课,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面上练习横平竖直,在那个温饱都需要每天忧愁的年代他在学堂里看到了生活的光。所以为了攒学费,他每天起早贪黑去地里捡肥料、去周边店里干活。当回忆往事时,石仲岐总说可以坐在教室读书学习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1958年,石仲岐考上了南通医学院,成绩优异的他靠着助学金和奖学金顺利完成学业,大学期间他一直担任年级团支部书记,并于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是国家培养的,我的所学一定要回报国家。
  1963年,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的石仲岐就到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每天早早地去病房查看患者,上台手术,手术结束后再去病房看望患者,阅读书籍,整理笔记,往往回到宿舍都已是凌晨,忙碌而简单,每天医院与家两点一线,没有假期,也没有其他业余活动时间,这就是石仲岐的日常。身为妻子的许慧娟总说石仲岐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家只是他回来休息的宿舍而已,虽是埋怨,但同样是医生的许慧娟更多的是对丈夫的心疼与理解。
  
一天晚上有个急诊患者急需胸外科手术,当时因阑尾炎腹痛的石仲岐听到有紧急手术就立马洗手上台,似乎忘却了自己的疼痛,凌晨二点手术结束下台时他已经疼得满头是汗,科室同事立即为他办理住院,当手术打开腹腔时,因炎症扩散阑尾已经开始出现缺血坏死,大家敬佩石仲岐的忍耐力,更佩服他对患者的那份尽心尽力。

  大医精诚   德技双馨
  
1979年,由石仲岐、严煜等组成的体外循环团队赴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厅进修心脏外科。在进修期间,他认真学习与记录,厚厚的一本由绳子串起的上海医院病史录的本子上记录了他进修期间参与的每一例病例,从入院、手术经过到术后病情记录,并将手术视野图绘制在旁,以便更加清楚地还原手术经过。半年后他将这本厚厚的笔记带回医院,也将体外循环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带回来,推动了我院心内直视手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开展。
  
最初开展体外循环技术的时候,由于缺乏监护条件,每次遇到大手术石仲岐都要承担起医生护士和家属的角色,在患者床旁守护,监测心电图,定时量血压,以便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累了就在患者床旁的水泥地上铺一个简易床躺一躺,等到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才能放心回家睡觉。因为长期不规律进食,石仲岐在四十多岁时因为胃出血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大家叮嘱他一定要规律进食保护好残胃,但一旦投入到工作中他依旧废寝忘食。
  
1992年8月,重症监护病房开科,石仲岐兼任主任。因为是无陪护病房,患者缺少家属的陪伴,所以石仲岐对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视。在一次夜间查房时,石仲岐了解到一位术后三天刚撤离呼吸机的老人不肯进食,不管责任护士如何安慰都是拒绝。石主任就来到老人身边用家乡话打招呼,告诉她术后恢复得很好,子女都很孝顺,好好配合马上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然后在老人的病床旁坐下,为老人削了一个苹果,用刮勺慢慢将苹果刮成果泥亲自喂给老人吃。经过石仲岐的劝慰,老人家变得越来越开朗配合,石仲岐也用实际行动给年轻医护们上了一课。

  迎难而上   勇于担当
  
1994年的一天,石仲岐接诊了一位年仅15岁的学生汪志颖,因主动脉窦破裂合并主动脉瓣狭窄,病情危重。该疾病在当时极为罕见,石仲岐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针对病例反复研究,制定最优手术方案,最终决定在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主动脉窦瘤切除修补术和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这种手术当时医院从未做过,加之手术时间长,心脏复跳困难,风险极大。为确保手术成功,在严煜、刘俊华医师的协助下,石仲岐亲自主刀,打开了小志颖的胸腔,将一根根血管分别割断后与体外循环机连接,体外循环机工作了,小志颖的心脏被迫停跳50分钟,在这50分钟内,石仲岐顺利施行了主动脉窦瘤切除修补术和主动脉瓣膜下隔膜切除术,4个小时的苦战,手术顺利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小志颖终于康复出院。
  作为一名医生,石仲岐坚持实操与理论并重,他注重培养人才,敢于探索新的手术方式。面对患者,他不分贫富,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选择最优治疗方案为患者省钱;面对有风险的手术,他就是团队里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大家都觉得安心。石仲岐认为医学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奉献的过程,所以要与时俱进,掌握高精尖的技术,迎难而上,勇于担当。

  先做好学生  再当好老师
  
要做一位好老师,首先要做一名好学生,这是石仲岐在从教之路一直秉承的理念。所以无论课堂大小,只要是给学生讲课他都会认真备课,查阅书籍,将最新的理论知识融入课本,翻阅病史记录,将临床案例穿插其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在临床中分辨先天性心脏病的心杂音,他就将心杂音放大后录到磁带上放给学生们反复听,将无声地文字转化为真实的声音。
  翻看四五十年前石仲岐的备课本,清晰工整的字体,讲课要点的记录,各角度的胸部脏器素描解剖图,一张张,一本本,记录了一位医者守护生命和传道授业的严谨,泛黄的纸张间映射出一位长者在夜深人静时披着外套在微弱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石仲岐毕生精力倾注于胸心外科的发展,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编著《外科手术学》,获市优秀科技论文奖20余篇,科技成果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新技术引进奖6项,多次被评为医院优秀党员、优秀卫生工作者,2011年荣获“南通市胸心外科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江苏省医学会医学终身成就奖”。面对荣誉,石仲岐总是淡然看待,因为他认为医生的本职就是救死扶伤,而他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

  一头秀发  一世温柔
  
虽然工作忙碌,生活平淡,但石仲岐却并未忽视家人,而是把对家人的爱都放在了生活细节里。妻子许慧娟三十多岁时患了心肌炎,医院发了三次病危通知。为了更好地对妻子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心灵上的疏导,石仲岐决定每天晚上将她用轮椅从病房推到宿舍,次日凌晨再把她从家推到病房,如此一推就是一年多。后来经过精心治疗,许慧娟终于脱离了危险,逐渐康复,自此石仲岐就为妻子建立了“健康档案”,这本档案里有许慧娟每次的就诊记录,药物名称、服用方法、乃至每种药物的包装盒都平整折叠在内。
  许慧娟拥有一头令人羡慕的秀发,而这秀发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相濡以沫。那个年代理发店少,去店里打理头发需要排队等很久,为了节省时间,石仲岐提议帮夫人理发,尽管一开始效果并不如意,但熟能生巧后,许慧娟的发型越来越清爽大方。每周的洗、梳、盘以及平常的头发整理是石仲岐的必修课,从青丝到白发,一丝一缕、年复一年。他们夫妻二人的故事也成为通大附院人津津乐道的伉俪情深的典范。
  2023年1月石仲岐去世,妻子许慧娟将石仲岐的医学手稿、荣誉证书等全部捐赠给我院文博中心,希望将石仲岐那份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供稿:朱志红)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