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南丁格尔在南通:我市护理史上的五个第一
发布时间:2012-5-12 阅读:10701次

  “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今天是国际护士节100周年,一代又一代护理人前赴后继走在南丁格尔曾经走过的路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南丁格尔精神滋润在每一个生命的旅程中。百年磨砺,百年辉煌,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采访了在南通护理史上曾留下印记的5位护理工作者——

南丁格尔在南通
我市护理史上的五个第一


  周家芳:我市第一个援外护士
  献身护理 无怨无悔
  出征时,她才28岁,孩子仅六月大小,嗷嗷待哺,然她毅然受命出征坦桑尼亚。三年归来,孩子不识母亲不让相抱,她泪流满襟但无怨无悔。她就是通大附院第一位援外护士,也是我市第一个援外护士——周家芳。
  今日有幸见她,虽精神矍铄,却已是两鬓斑白。出征那年是1966年,受江苏省卫生厅派遣奔赴坦桑尼亚的桑吉巴尔岛。
  受援国的医疗人员十分缺乏,所以周家芳身挑重担,要完成护理指导、心电图检查以及内科的各项护理操作。那时海岛上还没有B超设备,做胸穿、腰穿都完全依靠医生的经验判断,特别是心包穿刺有着很大的风险,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胆大心细的她次次成功施术。尤其是一位仅9岁的儿童,胸腔、腹腔、心包都大量积水,是她的妙手成功抽出心包积液,让濒危的孩子化险为夷。
  记忆中,除了海岛的美丽风光,更多是险恶。每周一次的巡回医疗途中,常常有毒蛇毒蜂侵扰,最严重的一次,一位医疗队员被毒蜂所扎不幸殒命,但她没有一丝的退缩。在赴桑的第二年,邻国发生政变,整个海岛笼罩在恐怖之中,医院值班室内放着木棍、沙袋、酒瓶,以防不测。险恶之外还有那份孤独,近千个日夜里唯一的文化供给就是附近领事馆循环播放的7部电影。思念每天在长,可是唯一能与祖国、家人联系的方式,就是一月一次的信使队来信,那是何等绵长……
  “做护士不简单,做个好护士不容易。”这位已退休25年的护理前辈,依然对护理工作有着她不懈的热爱。她告诉记者,她这几晚都在看《心术》,因为片子里有一群不负生命重托的医护人员,很像当年的她。 本报通讯员施琳玲



  袁宝芳:我市第一个国际造口治疗师
  “玫瑰”情 护理缘
  她的网名叫“玫瑰天使”,在她的心中,玫瑰不是锦绣万千的各色玫瑰,而是红似玫瑰,用于维系病人生命的“肠造口”。在她点击率已达20多万的私人博客,你就能领悟到她的“玫瑰情”。前不久,她应邀前往澳大利亚参加了第19届世界造口医疗师学术会议作大会交流,得到与会者的关注与好评。她就是苏中、苏北地区首位取得国际造口治疗师证书资格的副主任护师——袁宝芳。
  所谓“肠造口”,就是由于疾病的治疗,需要外科医生将肠腔开口于腹部,用于排泄粪便的“人工肛门”,需要专业性指导与照护。
  家住南通的王女士,在上海急诊手术后做了一个临时性的肠造口,术后二周发现在造口四周先后露出了多个红色的肉芽肿,一碰就出血,造口袋也容易渗漏,从原来一周换一个造口袋变成每天均需更换,造口外周皮肤也出现了破溃,费用明显增加。王女士丈夫焦急万分,因为手术大夫出院时嘱咐三个月后将要做第二次造口回纳术,而能否顺利行第二次手术关键在于要保护好造口外周,皮肤没有破溃和炎症。后经上海医生介绍和多次打听,终于在通大附院找到了正在出诊的造口伤口护理专家袁宝芳,经过处理,王女士症状很快消失,她也顺利地完成了第二次手术,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当她和她丈夫第二次来到造口门诊时,带了一个特殊的礼物——她没有用完的造口袋,对袁宝芳说:您的专业技术与爱心让我得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今天我们特地将这些造口袋送给有经济困难的造口者,因为只有做过造口手术的人才知道造口袋像穿衣吃饭一样重要。
  为造口者编写了造口护理手册、组织召开造口联谊会及各级学术会议、利用业余时间开设造口伤口专业护理博客,开展网上免费咨询及远程视频会诊……如今的袁宝芳,变得越来越忙,也越来越充实。 本报记者王金霞



  王东:我市第一个男护士
  女儿国里的“男”丁格尔
  “我们班怎么还有个男生啊,好好的临床不学,跑到这里学什么护理啊?”2004年,当王东走进南通大学护理学院的教室,听到身边一群女生这么议论他时,他意识到,在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将面对这种质疑的声音和目光。
  2007年,王东走上了工作岗位,和他一起走进通大附院护理岗位的还有一个男生叫陈天喜,他们成为通大附院历史上第一批男护士。
  工作后王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更衣室,护士在工作前都需要穿上白裤子和白大褂,可是无论哪个科室的护士更衣室都是女士专用,白大褂可以直接套在身上,可工作裤还是要有个房间换才行。急诊科总护士长崔秋霞要来男医生值班室钥匙给了王东,让他暂时当更衣室用。
  急诊抢救室的护理工作是全院劳动强度最大、面对病人情况最复杂的科室,很快,作为男护士的王东在体力、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理解力方面的优势体现出来,得到了前辈老师和领导的肯定。可每每当王东为自己经过奋斗而取得工作成绩感到满足时,总时不时地听到家属刺耳的议论,“原来这是个护士啊?现在男的也当护士啊?”
  人都生活在社会里,社会评价会对个人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个人的心情和行为,此时的王东内心总充满无奈。
  王东说:“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就知道会有这些议论,也知道第一个男护士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我认为在护理岗位上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我会坚持在这个岗位上走下去。现在已经有更多的男护士加入了我们,除了我和陈天喜之外,这几年我们医院又来了7个男护士,我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间总会让一切新鲜事物变得习以为常,我们的工作成绩现在已经得到护理同仁以及领导的肯定,我相信也会逐渐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本报通讯员曹桐



  郭瑜洁:我市第一个护理学女博士
  攀登路上苦亦甜
  镜片后面,一双明眸时时荡漾着盈盈笑意,乌发间凸显的缕缕银丝、十几万字的毕业论文,都是她辛苦求学的见证。她就是我市第一个护理学女博士、通大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郭瑜洁。
  1997年7月,郭瑜洁从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来到通大附院工作,先后在急诊、内科和护理部轮转。 2002年1月,南通医学院组建护理系,她被借调护理系任秘书,同时承担护理本科的教学工作。面对工作岗位的变化,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学生,郭瑜洁深感提升学历水平迫在眉睫。当时,护理本科教学大部分依赖临床医生,难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因此特别需要培养兼通医学、护理的跨学科师资。在这一背景下,她报考了南通医学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师从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朱健华教授。在导师的悉心培育和自己的努力下,2005年7月郭瑜洁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全市第一个获得医学硕士学位的护理人员。
  2006~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南通大学的发展带来新契机,护理学院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教学评估并获得专家好评。然而,教学评估也使大家认清了下一步发展目标,即大力培养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历经严格的考核和筛选,终于成为南通地区第一个护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且师从中国第一位护理博导、著名的护理教育家姜安丽教授。如今,博士毕业回校的她,深感肩负的重担,发挥所学,报效家乡的护理教育事业是她最大的心愿。本报记者王金霞



  单君:我市第一个双师资护士
  护理、教学一肩挑
  在通大附院急诊抢救室,记者见到2011年工作的护士单君,她正忙着为患者做入室处理、病情监护、采血输液等。看上去,她和普通护士一样,活泼开朗,对患者热情耐心,然而,不同的是,她是一位双师资护士——她具有医学学士和护理学硕士双重资质。
  26岁的单君毕业于南通大学护理学院,是朱健华院长的得意门徒,早在读研期间,单君就成功申请到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资助,共参与科研项目6项,其中市级课题1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院级课题4项,另1项为省级成果鉴定。她已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1篇,国家核心期刊6篇。护士发表SCI文章,这在南通历史上还是首例。
  目前,单君大部分时间作为护士工作在医院,小部分时间作为南通大学临床护理教研室的老师在学校授课。作为一名科研型护士,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急危重症护理,临床护理工作将为她的护理研究奠定实践基础。急诊科总护士长崔秋霞说,单君已经多次在医院护理课题报告会、读书报告会前为护士们作专题培训。双师资护士的出现,将对护理工作往专业发展、专科发展起到引领作用,进一步体现了优质护理的内涵。本报通讯员薛晓慧



  目前,南通注册护士达到13762人,他们活跃在医疗第一线,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今年是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日设立100周年,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点上,通大附院常务副院长、通大护理学院院长朱健华寄语白衣天使:护理学正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美好的前景,护理队伍人才辈出,护理学科的发展将继续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让广大患者受益。
                                           原载于5月12日《江海晚报》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