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管怀进:为三万名患者带来光明
发布时间:2017-7-14 阅读:11472次

  初见管怀进,他刚走出眼科手术室,擦拭着额上的汗珠。这是他一天中的第42台白内障复明手术,但对于管怀进来说,这并不是庞大的工程,他曾创下每小时14台手术,一天58台手术的最高纪录。
  
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几本泛黄的古代医学论集和管仲思想研究专著。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谈吐低调、博文通史的医者是集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全国眼科专家,江苏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眼科医师协会常委、“亚太眼科防盲杰出成就奖”、“中国眼科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面对一连串荣誉,管怀进淡淡地说:“我只是一个全心治眼的普通眼科医生。”

  一双妙手 擦亮病人眼睛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眼科楼里,这样的情景很常见:几近失明的白内障患者拄着盲杖或在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手术室,短短十几分钟后,病人就能自己走出手术室,走到翘首等待的家人面前!每双睽违光明已久的眼睛里,交织着无法言喻的惊喜、激动和感激。
  一张张欣喜的面孔背后是管怀进疲倦的神色,走出手术室,他望着病人,笑了,同时轻吁一口气。
  
原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涛说:“管怀进是一个医术扎实、为人朴实的人,他对眼科工作执著、严谨,近乎痴迷。”
  
1962年,管怀进出生在江苏南通海安县一个农民家庭,在村子里,由于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很多村民罹患眼疾却无法医治最终导致失明,村里也常有外乡盲人来卖艺、乞讨,那一双双浑浊不清、没有神采的眼睛在年幼的管怀进心中挥之不去,他常常想:“我能治好他们的眼睛就好了……”1979年,管怀进考入原南通医学院医学专业,进入大学后,偶然听到的一句话再次震撼了他——“小眼科,大社会”,“没有哪个学科能像眼科一样与社会走得如此之近。”管怀进告诉记者,“从事眼科,一直是我的理想!”1984年,大学一毕业他就考取了国内眼科实力首屈一指的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眼科学专业硕士。
  
研究生毕业后,管怀进果断放弃了留在中山从事眼科病理学研究的工作,回到原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从此,管怀进把根扎在了医院,30年如一日站在手术台上,至今已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万余例。2008年以来,每年的手术量都保持在3000例以上。眼科中心年轻的季敏医生忍不住掰手指算起来:“每台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时间大约是5-15分钟,管主任目前的最高手术纪录是一天58台,以每台10分钟计算的话总时长就是近10个小时,每一例手术的效果都特别好!”一旁的管怀进听了,动情地说:“复明手术能带给病人第二次生命,虽然有的手术只能恢复患者一定程度的视力,却能带给他们无尽的希望和光明,仅此一点,我要做更多台手术,做好每一台手术!”
  
管怀进还把精湛的医术带到基层,他几乎走遍了南通市所有乡镇,在基层医院为当地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患者看诊、手术,同时开展眼病流行病调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要患者能重见光明,我再苦再累都值。”如今,他已是一位杰出的白内障防盲治盲、青光眼防治及疑难眼病诊治专家,用一双妙手擦亮了数万双的眼睛。
  
20余年来,管怀进拓展眼病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他勉励自己,“患者明亮有神的眼睛,是对我最好的奖励,我希望研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治好更多患者,将我国眼科学推向国际高端水平。”

  一颗仁心 和谐医患关系

  “如果哪一天我走了,再不能为眼病患者带来光明,那么,我希望用最后的努力为患者换来光明。”2011年5月12日,管怀进在《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申请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感动了身边的同事,大家自觉跟随他一同在申请书上签下姓名。
  
“管教授常把‘小眼科,大社会’这句话挂在嘴上,他说眼科手术虽小,造福的却是患者的人生和整个社会。”南通大学医学院眼科学研究生王慧芬说。
  
78岁的沈奶奶曾在10多年前患了白内障,视力下降到0.1,她告诉记者,当初只能勉强看清视力表最底下那行,经管医生手术后,现在能看到第9行,对于管医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她印象深刻。这个月,她52岁的女儿也被确诊为白内障,因此再次找来,陪同女儿看诊结束时,沈奶奶说起自己的眼睛最近不大舒服,管医生立刻请她坐到仪器旁,认真检查了一番,这让她心头热乎乎的。
  在眼科门诊,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更多的人生百态。例如儿子出走多年,母亲决心看好眼疾,踏上寻子之路的;独居老人罹患白内障为怕子女担心而瞒着多年,拉着医生一诉心中苦闷,说着说着便潸然泪下的;一次罹患多种眼疾,但对做手术感到十分害怕的等等。面对拿不定是否要做手术、愁容满面的白内障患者,管怀进只是笑着说:“现在你的眼睛里溜进了一个白色的罩子,但我们并不怕它。我们只要做手术把它拿走换个透明的罩子,你就又可以看得清了!“
  在这些身体和心理都急需宽慰的患者面前,管怀进对他们进行安慰劝导,希望伤感的他们都能重拾信心面对未来的人生。为了缓解气氛、让患者忘却烦恼,管怀进说话总以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与他们沟通,这也让人打心眼里佩服,管怀进承载了那么多患者的怒与哀,却要在一夕之间让患者有所转变,着实不易。
  
采访时,管怀进感慨万分地说,许多患者被眼疾困扰都让我感到十分揪心。他们心中的苦闷,我感同生受。真的很希望患者能经我的手重新看清一切,能开心起来。这样才对得起病人,才是医者的初衷。
  
管怀进同时表示,无论是术前术后,与患者沟通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交谈上面,让每个病患都有被尊重、被关心、被医治的权利,宁可看的人数少,我更希望术后的患者,都会开心的,轻松的。
  
细微之处有大爱,护士长徐丽丽说:“管主任对病人的尽职尽责、无私关爱,在全院是出了名的!”前来就诊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管怀进的语言总是不停地在当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听不懂的就让病人家属充当“翻译员”。对于这些,管怀进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于病人的恢复和医护人员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这就需要医生多一些努力,护士多一份耐心、细心,病人多一分信任和配合。”
  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管怀进与苏州医疗器械总厂合作研发了质优价廉的国产晶体,彻底打破了人工晶体依赖进口的局面。以往一枚人工晶体需要2000-8000元,令经济困难的患者望而却步,不敢做手术,现在只需80-500元,眼病患者可以毫无忧虑地前来诊疗。对此,管怀进说,还远远不够,还在努力。
  
“他心里装满了病人、同事、防盲治盲,唯独没有自己!”管怀进的妻子张丽华略带抱怨的语气中,充满了心疼。
  
2004年的一个夏夜,忙完《眼保健与眼病预防》的编写和出版事宜后,连续熬夜十几天的管怀进回到居住小区,在平时轻轻松松拾级而上的楼梯前,他竟然抬不动脚了,最后是妻子和女儿下来把他搀扶到六楼的家里。
  
记者忍不住问道:“在大多数人看来,您的付出与回报很不成比例,您自己有没有想过得到的太少?”管怀进爽朗一笑,他说:“时代和社会需要英雄,但更需要千万个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人,只要能让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做下去,发挥所长,实现我的理想,就足矣。”

  一声呼唤 健全防盲治盲网络

  在第17个“爱眼日”到来前,管怀进早早筹备了“老年眼病的防治”爱眼公益活动,还组织同事到南通市新桥社区开办防治白内障的讲座和义诊,闻讯赶来的民众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
  
1988年,管怀进担任南通市防盲办公室主任,他决心从南通农村迈出防盲治盲的第一步。他和同事们提着药箱走进农家,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他带领同事、学生建立了4个眼病流行病学调查基地,对5万余人进行了致盲眼病调查;定期到基层举办各级培训班1000余期,为每县培养了3-8名掌握基本眼科手术技能的医生;他还到乡镇开办各种形式的眼科宣传,以简单朴实的方式推广基本的眼保健方法和爱眼卫生知识。经过10年的努力,南通市搭建起了包括市、县、区、乡、村的5级眼保健与防盲治盲网络。2012年,反映眼保健水平的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量南通市高居江苏13个市的榜首。
  
管怀进知道,南通取得的成效固然可喜,但相对于全国防盲治盲的严峻形势只是九牛一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7年,正当管怀进苦于如何将防盲治盲网络铺向全国时,我国卫生部、残联与国际狮子会联合开展了为期5年的“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大型防盲治盲项目,并邀请管怀进加入由6名中国知名眼科专家组成的中方顾问委员会。
  
听闻喜讯的管怀进激动不已,埋在心底几十年的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他兴奋得两眼发光,暗自握紧拳头在心中呐喊:“全国眼病患者的光明就要到来了!”在2002年和2012年分别开始的二期、三期项目中,管怀进连任中方顾问,成为防盲治盲国家项目中唯一连任三届的专家。
  
一个又一个5年,他奋斗在防盲治盲项目的第一线,十多次作为国家医疗队队长或国家防盲专家,带领国家和江苏省医疗队,远赴广西、海南、西藏、青海、内蒙古、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四川、新疆、福建、浙江等省,以及宿迁、淮安、盐城、泰州等省辖市区,开展防盲检查、评估、验收及白内障复明手术,为我国防盲治盲工作作出了有力贡献。
  
借助“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这一平台,在通大附院及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和同事们迅速成长起来。附院建立于1916年眼科,在管怀进与众多专家、教授的耕耘下,经过持之以恒的建设,2001年附院眼科被确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07年成为全省眼科学中唯一的重点学科——真正成为了全省第一。这样的第一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手术量、新技术的应用、技术水平、科研水平等指标在省内均遥遥领先。
  
此外,他还研究发现,在手术使用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后发性白内障。药物联合新型人工晶体,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正是凭着多年来的大胆创新,管怀进在后发性白内障防治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管怀进还参与了卫生部主持的全国性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血液样本。作为该项目分中心负责人,管怀进介绍说,他们在全省各地已经采集了数千人的血液样本,在国内率先开展眼病发病率的研究及致病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索基因与眼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填补我国眼科分子(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空白。
  管怀进意识到,健全防盲治盲系统,还需要壮大眼科医护人员队伍。在辛勤耕耘下,管怀进每年为医院培养眼科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生四名,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一名,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使通大附院眼科科技实力名列全国第二十五位。
  
健全防盲治盲网络,需要全民参与。2012年6月,中国眼科博物馆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建成,作为筹建人,管怀进苦心奔波达8年之久,他说:“这是我国第一个医学专业博物馆,它的功能就是保存眼科的历史和文化,宣传防盲、眼保健知识,让更多的人更加重视、爱护眼睛。”

  这就是管怀进,一个用毕生精力做好防盲治盲工作的人,一个全心全意爱护我们眼睛的人。
                                     郑晋鸣  顾雨

  苏ICP备05033463号-2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