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打造独特环境,彰显人文本色
发布时间:2023-11-24 阅读:4180次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特色鲜明的医院环境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现代医院不仅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还要提供优质的康复环境,医院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提升就诊舒适度、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尤为重要。
  作为拥有百十余载历史的三甲综合医院,我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和别具一格的环境,但也因为建成时间早,存在着楼宇使用年限长久、交通拥堵等问题。为了使医院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色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展示,让千万江海百姓拥有更加良好的就医环境,我院充分利用自身坐落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濠河风景名胜区内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环境工程改造,努力打造5A级景区里的人文医院。

  相依相伴,医院景区浑然一体
  濠河原为古护城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958 年)筑城即有,现周长10千米,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6米,最窄处仅10米,距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也是国内仅存的4条古护城河之一。我院地处南通市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国内极少见的坐落在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内的大型医院,拥有1098米沿濠河人文景观带。基于濠河风景区“水抱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独特格局,我院实施了一系列沿濠河道路工程及景观提升工程。
  2017 年,医院投入100余万元,共新建、改造4条道路。两条东西方向的道路中,一条为沿濠河的东西方向道路,这条路从洗衣房南侧起至西濠河边,全长267米、宽6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另一条东西方向道路在工会楼南侧,在原有混凝土路面的基础上向南拓宽0.5米,拓宽后道路宽5.6米,全长63米。道路重新规划后,院内交通环路形成,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有效改善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借助南通修建地铁的“东风”,院领导多方奔走,积极争取,南通市政府最终同意将2号线途经医院的一处出入口延伸至院内,实现患者“出站即到院”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节约了路程和时间。同时,2号线在新建的东院区院内也有站点,患者可以体验两院区直达的“高速服务”。这一举措的落实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医院周边的交通服务,也为群众就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更多的出行选择,使得群众看病更加便捷和高效。
  2020年,南通市以“时空光廊,共享濠河”为设计理念,实施濠河风景区夜景亮化工程,提升环濠河城市亮化水平,精心打造沉浸式景区亮化夜游模式,点亮濠河夜景。我院结合濠河夜景亮化工程开展了相应的亮化工程。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相继在南区综合服务楼、急诊楼、门诊楼、文博中心、生物样本库等建筑上安装院徽、“通大附院”“五大中心”等楼顶标识。标识是由钢结构支撑架和金属字形组成的发光字。亮化提升工程使医院夜景与濠河夜景浑然一体,很好地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形象,体现了医院独特的定位,展现了医院的人文精神,在医院的人文环境构建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砖瓦草木,匠心打造品质工程
  2016年,19号楼——医疗服务综合楼建成,我院投入资金70余万元,在其周边新增绿化面积1000多平方米。同年,我院投入600 多万元,在9号楼南侧改扩建污水处理站,新增调节池、生化池,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新的生化加消毒处理工艺使得医院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至3300吨,有效落实了环保要求,改善了濠河水质。
  2017年,为进一步提升院容院貌,改善就医环境,突出医院文化,我院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国家5A 级景区——濠河风景名胜区为切入点,投入80多万元,由总务处牵头,组织实施沿濠河景观提升工程。在征集了多个方案后,医院决定以四季景观为主题,分别打造春、夏、秋、冬四园,以主干道的香樟行道树连接四园,空间较宽处铺设园路贯通,空间较窄处采用现代多层次绿化方法,四园隔而不分。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前是春园,绿化主要采用开花小乔木,以春梅花、海棠、樱花、玉兰为主,地被植物以杜鹃为主,营造春意浓浓的景色。紧邻春园的是夏园,栽有棕榈树,配以夏季开花树种——夹竹桃、木绣球花、月季花等,盛夏时节枝叶繁茂,郁郁葱葱,遮蔽阳光,是人们休憩的好去处。综合病房楼南侧绿地为秋园,围绕已有景观四方亭展开布置,设置有休闲园路及小景观活动区,营造可漫步、可攀谈的游园氛围,树木以秋色叶大乔木为主(如银杏、乌桕、榉树等),辅以红枫、青枫等小乔木,同时种植果石榴、橘树、桂花等,凸显秋季的果实累累及浓浓桂花香。工会楼南侧绿地为冬园,冬园内已有的两座景观方亭与为配合地下室排污口而设置的景观方亭形成掎角之势,以景观园路贯穿,搭配休闲平台与景观石。由于冬园多为地下室上覆土,所以植物选用了浅根系的造型松类(如罗汉松、五针松、黑松等),冬季常青,可观松的遒劲。植物的高低错落、色块搭配、石材的点缀都追求自然的美感。
  绿化景观区域内设置了活动广场、木廊架、休闲座椅,铺设了鹅卵石与石板路,给人一种幽静浪漫的感觉。绿化带中的代表性树种均挂上介绍标识,让人们在散步的同时也能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在灯光的效果设计上,采用地埋灯、草坪灯、射灯,与河对面的体育公园夜景相映生辉。微风轻拂的夜晚,人们可漫步濠河畔,亦可坐在椅上休憩,这里已经成为医务工作人员、病患及其家属解压和休闲的绝佳场所。
  2018年,我院南区食堂原辅助用房拆除,新增绿地150平方米, 医院根据南通市政府相关要求再次对院内沿河绿道进行了提升改造,院内环濠河游步道与院外连通。此次濠河整治提升工程实现了全长约18千米的滨水步道全线环通,标志着医院与濠河生态圈实现了深度融合。
  2020年,后勤服务保障中心陆续对院内30年以上的盆景、树木进行了统计,共有413株,均挂牌登记,全院绿化覆盖率达36%,就医环境显著提升。
 
  筑基提质,故址新颜臻于至善
  医院老旧楼居多,部分建筑还是当年的砖混结构。为解决院区部分建筑老化、设施陈旧、安全保障水平低的难题,我院在不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院内医疗资源的布局分配进行了重新调整。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稳步推进相关楼宇的修缮工作,完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改造项目。
  最初,我院住院楼与影像楼均为单独楼宇。遇上雨雪等不良天气,住院患者往返两栋楼之间不仅饱受风吹雨打之苦,还有滑倒的危险, 员工为此利用职代会提案等方式呼吁了近十年。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通过调研发现,风雨连廊不仅具有交通联系、整合环境、容纳公共活动、调节气候的功能,在人文环境塑造方面还具有改善心理状态、陶冶情趣、休闲的功能,于是一致同意在医院主要楼宇间搭建风雨连廊,以解决患者“急难愁盼”的问题。2016年,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克服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将饱含大家期待的风雨连廊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实现了住院楼与影像楼互联。2022年,风雨连廊再次延长,实现了改建的急诊楼与住院楼、影像楼互联。风雨连廊不仅为穿梭在不同楼宇之间的人们遮风挡雨,其两侧的院风、院训、院史等主题文化墙更彰显了医院的人文情怀,让全体通大附院人获得了归属感。风雨连廊拉近了医院与患者的距离,提升了患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7年,健康与疾病管理中心装饰工程完成,装修总面积约5500 平方米,标志着医院服务的模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2018年,生物样本库(约1000 平方米)装修完成。生物样本是医院的核心资源,也是最宝贵的研究资源。生物样本库的启用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临床科研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意义十分重大。2020年,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启动了18号楼生殖助孕中心近1500平方米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生殖助孕中心集门诊、检查、手术功能于一体,大大方便了患者;完成5号楼1层血液净化中心1600平方米的改造,床位数增加到82张。2021年至2022年,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完成改造面积约3.9万平方米, 包括3号楼A、B 座改造、6号楼2楼数字化手术室扩建、2号楼融媒体中心装修、9号楼病房改造、14号楼医学研究中心改造、眼科博物馆和院史馆改造及布展、15号楼膳食中心改造等项目。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院将全方位构建环境文化体系,努力使院内外环境舒适化、艺术化、便捷化,更好地体现院区建设成果与医院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提高患者对医院的综合满意度,为千万江海百姓享受美好生活提供更高生命质量和更长生命周期。
  (供稿:后勤服务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