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急救知识走进万户千家
发布时间:2023-11-29 阅读:4134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然而,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急救知识的普及对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死亡率、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成大医,以为民”的发展目标,如今作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秉持“为千万江海百姓的健康与生命保驾护航、为千万江海百姓享受美好生活提供更高生命质量和更长生命周期”的初心与使命,不断为提高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普及卒中、胸痛、创伤患者的紧急救治和科学应对方法而努力。在这一追求的引领下,2016年5月,全国先进工作者、急诊医学科主任黄中伟教授正式提出并开展“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项目。
  
  初心: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项目(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项目”)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南通市总工会指导,由黄中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通大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共同实施,是南通大学首批“学雷锋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属于江苏卫生应急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项目。
  志愿项目负责人黄中伟教授深谙“急救黄金时间”的重要性:“创伤发生的目击者通常不是医务工作者,而‘第一目击者’能否对创伤者实施必要的初步急救,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所以,我在2016 年5月正式提出并开展系列培训活动。”“我们常在媒体中看到‘路边急救、火车急救’的宣传报道,这些获救之人固然很幸运,但放眼全社会,更多的人因身边无人懂得施救措施而抱憾地失去生的机会。我们迫切地想凭借自身力量,普及急救知识,也出于自愿地贡献力量,一有时间就去为百姓培训。”
  怀着如此纯粹的初衷,志愿者们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自救互救的宣教内容与方式,在南通全市范围内多次开展急救知识宣教和急救技能培训,向广大市民推广、普及自救、互救、急救知识,让市民掌握简单可行的急救技能,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19年11月23日,“急救知识进万家”第100期活动在南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热心公益的10余位专家、志愿者为师生们进行了相关培训,内容包括防止校园意外伤害的理论,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操作法、创伤卫生应急处置方法等急救技能。培训结束后,专家们还为现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活动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得到了师生及群众的一致好评。
  2021年6月12日,“急救知识进万家”第200期活动在南通市崇川区幸福公园举行。除了进行防止社区常见意外伤害的理论培训以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操作法、创伤应急处置等急救技能的初步培训,为现场群众提供咨询和义诊等志愿服务,黄中伟教授和幸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邹祥共同为“幸福虹应急救援联盟”揭牌。幸福虹应急救援联盟将进一步推动完善社区综合应急预案,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防、自救能力。活动全程进行网络直播,观看量达2.1万余人次。
  2022年9月19日,“急救知识进万家”第300期活动在如皋博爱医院举行,期间举办优秀医学科普宣传员的专题培训,志愿者们以“如何加强医学科学普及”等为主题对如皋市各级医院医学科普宣传员、临床医技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授课。此次活动加大了科普供给,突出公益导向,提高了健康知识普及率,切实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真正把利民惠民的好事做好、办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2022年9月22日,一场以“追寻张謇足迹、彰显医者仁心”为主题的外卖员文化体验与健康指导活动在我院文博中心举行。当天,南通市总工会领导、医院领导与全国先进工作者黄中伟共同为“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素养能力提升示范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基地”揭牌。在活动现场,30多位外卖员身穿统一的工作服与医院10多名身穿白大褂、红马甲的志愿者亲切沟通、交流,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志愿者们为外卖员讲解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进行了超声、心电图检查和高血压筛查,外卖员在志愿者的示范下模拟心肺复苏操作。一位外卖员感慨道:“今天真的学到了有用的知识,以后遇到紧急情况,我就有底气上去救人了,我们还得到了一份简易急救包,以备不时之需,非常实用。”
 
  用心:让急救培训走遍南通
  自项目启动以来,志愿者进入社区、学校、工地等场所,在南通市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在通州苏池村,为村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在崇川区任港街道弘运社区,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在南通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对环卫处环卫工人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在社会福利院,给工作人员带去急救知识,并给孤寡老人和儿童带去关爱;在文峰城市广场,为工作人员及广大市民讲解商场常见意外伤害及急救知识;在建工集团,为建筑工人及管理人员带去工地常见意外伤害及急救知识……
  培训过程中,志愿者们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急救理念,强调发生溺水、触电、烧烫伤、异物卡喉、中暑、高空坠落等突发状况时的最佳救援时间,通过现场互动,“手把手”为民众示范自救互救技能操作,重点是心肺复苏术流程和操作技巧,还利用模拟教具,帮助民众学会清除口腔异物、实施人工呼吸、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操作。一次宣讲现场,恰巧遇到一名老者因疾病突发晕厥,志愿者们立即施救,为老人的院前急救打下良好基础,赢得了最佳抢救时机。精准的判断和熟练的操作赢得周围群众的一致赞叹,同时,眼前发生的事实让民众进一步意识到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和谐发展的基石。在过去几年中,志愿者们走进南通大学,对学生进行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技术的培训;走进银花苑幼儿园,对幼儿及家长进行急救知识培训……除了多次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进行基本急救知识宣教及技能培训,医院还会在每年寒暑假期间启动“急救知识进万家”健康学校急救课堂,该课堂在其他时间段也会面向社会大众开放。课堂预约人数次次爆满,内容颇受欢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恒心:300 多次坚守还不够
  为提高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扩大急救知识普及覆盖面,志愿者们专门开设了两个微信公众号——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和黄中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急救相关知识,宣传急救志愿服务活动情况。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引起了异常热烈的社会反响,社区、工厂、学校等单位纷纷在平台上留言,主动要求“被服务”,志愿服务的“订单”纷至沓来。作为联络员的志愿者激动地表示:“我们就是奔着普及急救知识去的,就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知识灌输给大家。真没想到,第一期活动结束后,这小小的举动就受到了南通电视台的关注,活动报道刊登在《江海晚报》等媒体平台上,在微信传播平台上影响面也很广,很多街道、单位都主动和我们联系,邀请我们过去。尽管平日里大家都是满负荷工作,但是,只要确定好每一期活动的时间,微信群里一喊,轮班休息的同志都会迅速回复报名。”
  “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项目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理论讲授,也不局限于送义诊、送健康的线下形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志愿者开启了网络直播,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每一期活动,志愿者都会运用教学模型,在理论讲授结束后,示范各种紧急情况下的施救方法和流程。如果是线下活动,志愿者们会让居民们亲自体验,逐步纠正指导,教他们初步学会自救互救的技能;如果是线上直播,志愿者们会详细展示操作细节,力求线上线下培训同质化。每一次培训结束后,受众都普遍认为志愿者把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讲得通透、活泼、生动,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救和互救,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
  截止到2023年9月底,“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已开展380期,受益人数近20万余人。项目先后获得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首届江苏省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比赛金奖、南通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
  薪尽火传,不知其尽。“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项目旨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健康江苏”建设,“让人人成为健康的管理者”是志愿者们最朴素的心愿。每次行动虽都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但大家热衷于这样的爱心善举。
  我院作为江苏省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中心,省胸痛、卒中、创伤救治中心等,多年来积极履行公益职能,指导和培训居民开展健康管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以期逐步提高广大市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未来,急诊医学科将继续营造“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老百姓的急救、自救、互救能力,将急救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供稿:急诊医学科、医务社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