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青年力量”献礼党代会|李敏达:在黑白光影中,做一名合格的“侦察兵”
发布时间:2023-12-4 阅读:1801次

     “程序化、机械化、只是操作着机器,看下片子出个报告就完事了。”相信这是很多人对影像科医师的初印象。其实,他们每天在电脑前,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工作量之大、细节要求之高绝不逊色于临床医生。
     
早上7点45分,通大附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李敏达已经开始了她一天的忙碌。首先要进行的是每天早上的读片会。“会上,每位医师针对前一天在诊断过程中留下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会诊,进一步明确诊断。会后,大家回到各自岗位,技师操作仪器为患者检查,诊断医师继续书写或审签报告,中午都是不休息的,而且加班加点已成常态。”李敏达告诉记者。
     
在外行人眼里认为患者只需要躺在价值数百万的机器上检查完,就能拿着片子找医生诊断病情,更会抱怨怎么等个报告要这么久?“实际上,从检查结束到出报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稍有偏差就会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每一份报告的产生,首先会由住院医师或低年资的主治医生看完全部片子并写下影像表现及初步诊断,然后再由高年资医师进行审核确认,最大程度上确保不出错。”李敏达说,在很多人眼里影像科医生不会看病,其实因为影像检查涉及到全身各系统的疾病,我们需要积累比临床专科医生更广的医学知识,才能为他们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009年,李敏达在研究生毕业入职影像科后,前辈们对她说过最多的话是“只有至少看过几万份患者的片子,甚至一种疾病看过数百次病例,才能积累出经验,不容易出差错。”她听进去了。多年来,李敏达始终保持勤恳努力的工作状态,为了在影像诊断中做到准确无误,她在上班之余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自我增值。从一开始由前辈带着学习如何更精准地观察图像,再自己慢慢琢磨着完善初步诊断报告,到现在作为高年资医师日常审核签发100多份诊断报告,这背后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李敏达说:“人体结构复杂,疾病千变万化,以CT报告为例,看似简单的一张报告,其实在患者检查时产生的图像数据多达近千幅,我们需要在显示器上一张一张地仔细观察图像,从这些黑白的图像中找出蛛丝马迹。有时候还需要多个人甚至全科一起会诊,仔细推敲,才最终拿出准确的报告。”
      
正是如此的脚踏实地、务实肯干,李敏达已迅速成长为科室里的青年骨干力量,目前担任江苏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心血管学组委员、南通市卒中学会神经影像专委会常务委员。先后参与南通市市级课题多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8篇。
      “即使我已入行多年,但当我能为患者提供准确诊断,找到病因时,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一如往昔。”李敏达坦言,不论患者之前跑过多少家医院,我只希望我们这里是他们诊断的最后一站。
      (供稿:徐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