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年力量”献礼党代会|徐明明:病人及家属的肯定是对医生的最大褒奖 |
|
发布时间:2024-1-17 阅读:3525次 |
早上7点前到达科室,浏览记录床位上病人的资料,特别关注前一天手术的病人情况;7点45分,参与科室交班及手术病例讨论;8点,查房、改医嘱;8点半,来到手术室,准备开始当天的手术……胸外科主治医师徐明明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胸外科手术多为四级手术,手术风险大,手术过程复杂。这对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作的第9年,徐明明觉得自己才算“刚刚起步”,他说:“胸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很长,未来想做到‘独当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史加海院长领衔的胸外科超微创团队的一员,徐明明每周要参与完成百余台手术。无论是胸腔镜手术,还是机器人手术,他都和队友们默契配合,竭力为病人进行最优化的治疗。每天的手术一般要到晚上6、7点钟才能结束,如果遇到复杂情况,那就更晚了。手术结束后,徐明明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还要与家属沟通病情、讲解手术方案、准备第二天的手术等等。 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不仅锻炼了徐明明的技术,还磨炼了他的心态。他告诉记者:“医生这个职业确实辛苦,既要手术,又有科研、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地充电学习,整天没日没夜的,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每救治一位病人都会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作为一名胸外科医生,徐明明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好有形与无形的刀。他说:“有形的刀是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这大家都知道。无形的刀指各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案,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胸外科医生不仅仅要会手术,还要会利用这些新式‘武器’,比如新辅助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消融术等等,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以达到病人的最大获益。”而这些,也正是徐明明不断努力的方向。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抢救经历,那是徐明明刚工作不久。有一天他值夜班,接到病区护士电话说一位心脏术后的病人怎么喊都没反应,他意识到情况不妙,立马赶过去。当时病人满头大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之不应,监护仪提示室颤。徐明明迅速展开心肺复苏、电除颤,经过近30分钟的抢救,病人终于恢复了意识。“等我下一次值班时,恰巧遇到了这个病人,他已经准备第二天要出院了。当他听护士说我就是那晚抢救的医生时,病人和家属紧紧握住我的手,眼里噙着泪珠,一次又一次地表示感谢。”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抢救经历,那是徐明明刚工作不久。有一天他值夜班,接到病区护士电话说一位心脏术后的病人怎么喊都没反应,他意识到情况不妙,立马赶过去。当时病人满头大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之不应,监护仪提示室颤。徐明明迅速展开心肺复苏、电除颤,经过近30分钟的抢救,病人终于恢复了意识。“等我下一次值班时,恰巧遇到了这个病人,他已经准备第二天要出院了。当他听护士说我就是那晚抢救的医生时,病人和家属紧紧握住我的手,眼里噙着泪珠,一次又一次地表示感谢。” (供稿:王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