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63载,峥嵘岁月铸辉煌
时光回溯到1961年,通大附院作为苏中苏北地区最早的医院正式建立了神经外科,当时的床位只有13张。从1961年建科,到1990年搬入新外科大楼(现5号楼),再到2008年搬至新病房大楼(现6号楼),如今的西院区共设有2个神外普通病区、1个神外重症监护病区,以及1个神经介入病区。
“目前,神经外科共有医生31人,主任医师15人,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神经外科主任沈剑虹教授介绍道。
经过几代神外人的砥砺奋进,科室现在设有“神经内镜、脑肿瘤、脑血管病、立体定向与功能神外、脊柱脊髓、创伤重症、神经介入、周围神经”等8个亚专业,为患者开设了“胶质瘤专病门诊、垂体瘤专病门诊、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专病门诊、帕金森及运动障碍性疾病专病门诊、脑血管病专病门诊、癫痫专病门诊、周围神经疾病专病门诊”。
神经外科十分注重教学及年轻医师的培养,先后被评为恢复高考后首批硕士培养学科、南通大学首批博士培养学科、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兴卫工程江苏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开科主任刘道坤教授获评“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终身荣誉奖,这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公认的最高个人荣誉,院党委书记、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施炜教授获评“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
奋辑争先立潮头,揽星衔月逐日光
“谢谢你们,治好了困扰我三年的面肌痉挛,不远万里从法国回国治疗真是正确的决定。”近日,施炜教授,临床首席专家、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建教授领衔的神经内镜团队为24岁的小章(化名)实施了面肌痉挛手术,这也是神经内镜团队手术过的最年轻患者。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早在2011年,神经外科便精准锚定“神经内镜”这一技术,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开展了第一台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及椎管肿瘤微创手术。神经内镜是近二十年来神经外科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当今神经外科最前沿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抵近观察、无限放大、良好照明等特点,在神经外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018年,神经外科成为全国23家单位之一、省内第二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
据了解,神经外科年均开展神经内镜下手术250台,常规进行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垂体瘤以及松果体区肿瘤、颅眶沟通肿瘤、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除此之外,神经外科还常规开展多模态神经功能保护、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手术、神经调控技术(DBS)、复杂髓内肿瘤手术等,年手术量超2100台。其中多模态神经功能保护涵盖了DTI影像融合、术中麻醉唤醒、神经导航、术中B超、电生理监测、术中黄荧光显影、术中血管荧光显影等。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椎动脉支架植入、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等多种治疗;DBS手术主要针对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多种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DBS的电极和刺激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可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刺激效果和更小的刺激副作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
通大附院东院区将于5月底启用,试运行期间,神经外科将由领导带队,派出科内精干力量,首批先设立3个诊疗组,开设50张病床。“东西院区并行后,科室会继续保持每天早上8点集体交班,每月定期讨论疑难病例的传统,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线上讨论,并在两个病区同步开展各项技术。”沈剑虹说道。
千帆竞发,创新者强。在开展帕金森病、颈动脉狭窄、垂体瘤、胶质瘤等疾病的联合诊疗的基础之上,未来,神经外科将联合神经内科、神经康复、卒中中心等科室在东院区开辟发展新赛道,建立“神经医学中心”,真正做到以疾病为中心的一体化治疗,让就诊百姓看病流程更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科技领跑,智慧医疗。在东院区,神经外科病区将作为“智慧病房”的试点病房,为患者提供更高科技的医疗服务。病区内的护士站和病房门口设有互联互通的触屏式智能看板,病床旁建有智能床旁交互系统。“智慧病房”的建立可帮助医护人员实现床旁阅片、病历查询等功能,优化诊疗、服务、管理流程;患者则可以享受智慧输液、病区结算、健康宣教、床旁交互可视等服务。病区还为每一张病床配备了智能输液监测告警,实时监测输液的滴速,对异常滴速予以告警,从而精准地进行控制调节。除此之外,病区独立设有“智能屋”,拿取医用材料无需使用扫码枪,人脸识别便可自动梳理存货、进行补货。“东院区智慧病房的应用将极大提高医疗护理的工作效率,推动患者治疗流程智能化、高效化。”神经外科二病区护士长张佳佳介绍道。
“东院区将会为江海百姓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便捷的交通、更充足的床位和更新的设备,神外人将坚持‘神术仁心,经略江海’,向东出发,再启新程,造福千万江海百姓。”面对即将启用的东院区,神外人信心满满。
(供稿:吴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