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硬核实力!他们医路攀登,获“国家级”认证
发布时间:2024-4-27 阅读:2399次

  走进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迎面墙上便挂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牌匾。迈入“国家队”预示着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动力。2023年初,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被遴选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成为附院学科建设历史性里程碑式的突破。此外,这里也是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PCCM三级优秀单位、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通市临床医学中心。随着我院“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新发展格局来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以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承担起救治呼吸系统疾病及危重症患者的重任。

  重临床,强合作 
  为了让更多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院一代代呼吸人真抓实干、步履不停。多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肿瘤、肺部感染性疾病、肺血管病、呼吸危重症、睡眠障碍疾病以及肺部罕见疑难病变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诊治方案和诊治能力,并开设了相应的专病门诊。
  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3个病区共115张床位,其中普通病房床位88张、重症监护病房床位27张,设有呼吸内镜中心、睡眠呼吸监测中心、呼吸功能室及呼吸与危重症研究所。门诊年均诊疗人数达60000多人次,病房年均收住人数达5000多人次。
  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冯健教授介绍:“为了东院区的顺利开放,科室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呼吸科在东院区会开设门诊,增设1个病区,以普通病房为主,两个院区床位总数预计达到150余张。”
  此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心胸外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感染科等科室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开设相应的专病MDT门诊,多学科间展开常规化、紧密化的合作,使病人最大程度获益。

  重技术,强硬件 
  最近,患者毛某又回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复查。三年前,他在省外因脑外伤后并发肺部感染,反复高热,病情危重,气管切开状态,从外地转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经呼吸科团队准确诊断、精心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因气管切开气管内肉芽形成,气管狭窄,拔管困难,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呼吸介入团队与其本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为其实行了气管肉芽切除、气管扩张及安全T管置入术。术后一年,气管重塑成功,呼吸介入团队为其顺利拔除T管,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患者及家属的赞誉。
  近年来,类似的三四级手术量逐年上升,镜下操作近3000例次/年,支气管镜已然是呼吸科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呼吸内镜中心拥有多种先进设备,可进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TBLB、EBUS-GS、EBUS-TBNA、电凝、电切、激光、冷冻、支架置入、高压球囊扩张、电磁导航引导肺结节定位活检、气管支气管瘘封堵以及内科胸腔镜等多种呼吸内镜下介入诊疗技术。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拥有进口有创/无创呼吸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仪、床旁超声仪、EMCO、连续性血液净化器、无创血流监测仪、便携式支气管镜等仪器设备,在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院区将在现有呼吸内镜中心基础上开设杂交手术室,为内镜下介入诊疗、肺血管疾病诊治等奠定夯实基础。”冯健介绍。

  重人才,强科研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团队。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教授、主任医师9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十余人。
  在科研方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硕果累累。今年科室获批南通市呼吸病学重点实验室,在肺栓塞、肺癌、气管镜及镜下介入治疗、哮喘、睡眠疾病等临床、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较多成果。主持及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及南通市科技局各类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卫健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江苏省抗癌协会科学技术奖、南通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协助医务部构建了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预防体系,深入开展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研究,规范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以及其他各型肺动脉高压规范诊断与治疗,常规开展右心导管技术等。
  创新不停,追求不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强化亚专业团队、增加学科方向、开展新技术等来实现诊疗水平的突破,同时更加优化完善治疗技术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医院合作,力求在呼吸疾病诊疗方面取得更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守护千万江海百姓的健康。
  (供稿: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