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
从常规诊疗到高难技术
从单一专科到多学科协作
以技为器,孜孜求索
以人为本,精益求精
这是我院胸外科发展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我院胸外科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在肺、食管、纵隔及胸壁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规实施单孔胸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并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色。
通过电磁导航等方法术前精准定位、在数字化手术间进行三维重建指导下的单孔胸腔镜肺段肺亚段精准切除、经皮肺结节射频消融有力补充的肺结节精准综合治疗技术体系;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术前冲击治疗、术中机器人精细切除、术后多手段快速康复的多学科诊治体系;中晚期食管癌的微创化、个体化、精准化、系统化多学科治疗体系等等。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患者带来了目前国内最先进、最精准的诊疗服务。
说起胸外科治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开胸、拆骨,这种治疗手段给患者留下巨大创伤,我院胸外科将患者的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于将技术“做小”“做微”,从“大创伤”到“小窗口”,从过去很多手术“做不了”“不敢做”,到现在各种高难度手术都能“轻车熟路”,胸外科正以迅猛势头驶入学科发展“快车道”,不断实现新的超越。
“机器人+个性化”,彰显创新力量
2019年12月,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史加海教授领衔的胸外科团队成功完成了南通地区首例由机器人手术控制系统实施的纵隔肿瘤切除术,开创了我市胸外科机器人微创技术的先河。近年来,史加海带领着“胸外科超微创团队”继续奋发向上,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胸外科各类复杂手术650余例,为胸外科再添“利器”。超微创团队成员、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建乐告诉记者,胸外科的手术多为四级手术,手术风险大、过程复杂。但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加持”下,手术操作更精细、更安全。
70岁的老张有长期吸烟和喝酒的嗜好,两个月前感到吞咽困难,在当地医院检查胃镜后,被诊断为食管癌。后慕名来到我院胸外科求医,史加海团队认真研究患者的病史、治疗经过和影像学资料后,考虑患者为局部晚期食管癌,直接手术可能达不到根治效果,需要多学科专家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于是便组织了一次多学科会诊(MDT),最终确定了新辅助治疗加手术的诊疗方案。
老张顺利通过两个疗程的化疗+免疫治疗后,专家们对他的病情再次评估,发现肿瘤缩小了,局部肿大淋巴结也退缩了,具备了手术指征,这时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根治效果。“肿瘤治疗手段在不断革新,尤其在倡导肿瘤治疗个体化、精准化、综合化管理的大环境下,肿瘤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为病人制定个体化的最优治疗方案,而不再是简单的一切了之。”史加海介绍。
在胸外科团队的默契配合下,三个多小时,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仅仅几十毫升。术后不到十天,老张顺利康复出院。“做了化疗和免疫治疗后,局部操作的难度有一定增加。人手只能弯曲90度左右,但是机器人手臂具有7个自由度,可540度旋转,能绕到肿瘤后面,在放大十几倍的视野下,画面更清晰,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一目了然,可以轻松完成毫米级以下的操作。食管癌的手术难点是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因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往往和喉返神经关系很密切,位置又很深,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现声嘶、饮水呛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达芬奇机器人的优点使我们对于喉返神经的保护更好,神经损伤的概率明显降低。”陈建乐表示。
精准化医疗,特色技术遥遥领先
2021年,我院“胸外科超微创团队”成员陈建乐在“第七届大中华胸腔镜手术菁英赛”全国总决赛中,凭借“单孔胸腔镜RS6b+9a+8a联合亚段切除术”获得肺段组全国亚军,受到评委专家一致好评,在全国胸腔镜竞技舞台上发出了南通声音。近年来,该团队秉承“超微创”理念:不光追求切口的极致微创,更重视器官的微创和系统的微创,在保证完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并在围术期采用多种手段,达到快速康复,不光要让患者“活得久”,更是要“活得好”。
目前团队常规采用一个3厘米左右的单孔胸腔镜微创切口,即可以完成肺结节的肺楔形切除、肺叶切除,甚至肺段、肺亚段、肺联合亚段、肺叶袖式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有效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降低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尤其是肺联合亚段切除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肺部小结节来说,是一个非常先进和高难度的手术方式。”史加海表示。
近日,50岁的张女士在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左上肺有一处9mm磨玻璃结节,通过2次的复查随访结节并没有消失,而且出现了实性成分,初步判断是一个早期肺癌,需进行手术治疗。史加海团队利用三维重建术前规划、精准定位+术中实时导航+荧光腔镜技术在数字化手术间成功为其实施了单孔胸腔镜联合亚段(LS1+2c+3a+4a)切除术这一高难度手术。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肺的模型,在手术前就能精准规划手术路径和离断顺序,制定个体化的最优手术方案。“在数字化手术间,手术患者的三维重建模型会提前储存在墙面大屏上,在手术中医生可以实时转动调整角度,清晰辨析病灶位置与周围动脉静脉、支气管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就像开车安装了GPS导航一样思路清晰。”陈建乐介绍,手术运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只需通过一个3cm的切口就能完成所有复杂操作。
荧光腔镜技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胸外科新的技术设备,经外周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血液在荧光胸腔镜下呈现绿色,而病灶所在肺段依然表现为粉红色,短短几秒钟时间泾渭分明,手术医生就可以根据“红绿分割线”对病灶进行精准切除,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的肺组织,从而保证肺功能,这一技术在国内胸外科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在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作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我院胸外科积极开展省临床重点专科要求的一般专科和重点专科技术,并逐步进行亚专科化,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亚专业方向,尤其是年轻医生,科室针对其亚专科方向进行医教研全方位培养,有序安排至国外研修,学习领会最前沿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为我市的医疗中心,不仅在软实力上,为患者供给优质的医疗资源。更在硬件设备上,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诊环境。今年5月底,我院东院区即将试运行。届时,胸外科将启用设备齐全、功能丰富的新病区和数字化手术间,同时安排‘胸外科超微创团队’入驻,为江海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陈建乐表示。
(供稿:顾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