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领头羊效应,为江海百姓带来福音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消化系统的健康运作和人的吃喝拉息息相关。在人体里,有一条肠胃“道”,它溶解着摄入的食物,供应着全身的能量,在这条看似狭小的“道”里,消化内科团队却做出了大文章。
2019年11月,消化内科二病区传来虞奶奶的笑声:“消化内科了不起,把我十几年的痛苦解决了。”81岁的虞奶奶十几年前开始反复解黑便,曾多次到多家医院及南京几家医院就诊,先后行胃镜、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均没有明确出血病灶。10月3日,虞奶奶入住我院消化内科进一步诊治。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陆翠华教授接诊了虞奶奶,经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外院辅助检查,考虑小肠出血可能性极大。入院后完善了小肠CT及胶囊内镜等检查,初步诊断为空肠多发血管畸形伴出血。
“鉴于虞奶奶年迈,心肺功能不全,外科手术风险极大,且虞奶奶小肠病变为多发,不管是手术切除还是血管栓塞,术后极有可能出现小肠吸收功能不全、异位栓塞而导致低蛋白血症、肠坏死等并发症,甚至会危及虞奶奶生命,所以,内镜下治疗是唯一的选择。”陆翠华说。虞奶奶一般情况改善后,手术组于11月8日为其行全麻下经口小肠镜检查,术中可见空肠多发毛细血管扩张,陆翠华和助手们根据小肠镜下的病灶的大小及程度,分别行了小肠镜下APC及硬化剂注射治疗。术后虞奶奶出血即停止,无腹痛、腹胀及发热,一般情况明显改善,于11月15日康复出院。据悉,这是南通开展的第一例小肠镜下成功治疗的病例。
2023年12月,消化内科成功为50多岁的杜女士实施了小肠多节段狭窄肌切开和球囊扩张术,术后患者未再发生肠梗阻,此前患者每年多次肠梗阻住院,曾经就诊多家医院未果,患者及家属痛苦不堪。
目前,消化内科已获批南通市“十四五”科教强卫小肠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拥有最先进的双气囊小肠镜,目前不仅能够进行小肠疾病的诊断,同时还能进行小肠梗阻肌切开、球囊扩张、小肠镜下止血、病灶切除及异物取出等治疗。陆翠华率领的小肠镜团队技术日趋成熟,能为更多罹患小肠疾病的江海百姓提供精湛的医疗服务,带来福音。
这只是消化内科技术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消化内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消化内镜中心拥有目前最先进的Olympus290内镜系统、PENTAX纵轴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数字化X线机、小肠镜、粪菌制备移植以及ERBE氩气刀等,设有ERCP、ESD、超声内镜、小肠镜、门静脉高压、炎症性肠病等亚专业方向,常规开展包括ESD、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ERCP、EUS、超声内镜引导下介入治疗、小肠镜下诊治以及门静脉高压等在内的所有内镜手术,年手术量位居省内前列,是南通乃至全省领先的消化专科。近年来,消化内科先后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预防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以及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奖。
软硬件全面升级,急患者之所急
探索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这两年,消化内科积极探索了包括EUS下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经内镜下阑尾炎的逆行治疗(ERAT)、粪菌移植等新兴内镜技术,去年下半年,陆翠华带领团队为19岁的小张实施了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无需开刀,不留疤痕且保留了具有免疫功能的完整的阑尾。近日,主任医师张健锋率领的超声内镜团队为一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成功实施了假性囊肿胃吻合术,术后患者腹胀等明显改善,规避了外科手术的创伤和风险,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不断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组间合作常态化,为疑难危重消化疾病的诊治提供优质平台,这是我们消化内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陆翠华说。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早癌筛查是近几年来消化科一直常规开展的工作和努力提高的方向,科室通过高危人群的筛查以及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等检查的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并通过ESD等内镜治疗手段,进行微创治疗,在保证消化道结构完整的同时,完整剥离肿瘤病灶,大大降低手术的创伤。
胆胰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病, ERCP及其衍生技术在消化内科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对于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狭窄、胰管狭窄等能进行支架置入、乳头切开取石术,并能进行床旁无射线ERCP及消化道改道后的ERCP,为广大胆胰疾病患者提供了微创安全的有效治疗手段。
在东院区启用之际,陆翠华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安心舒适的环境作保障,再好的治疗方案也会收效甚微。消化内科在东院区增加了50张床位,更有2000多平方米的胃镜中心,设立8个诊间,科室的精英骨干坐镇,让患者满意且放心。”
消化内科内外兼修,实现软硬件全面升级;着力亚专科建设,让诊断治疗更精准;大力发展内镜技术,比肩全国顶尖医院;发挥领头羊效应,提升全市消化病诊治水平……让消化内科的金字招牌不断被擦亮。
(供稿:倪丽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