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常常被人们称为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守好这道最后防线,一直是我院重症医学科多年来不断深化探索的动力来源。这群怀着对生命无限敬畏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365天全年无休、24小时不舍昼夜,全力守护着这道生命之门,换来更多危重症患者的新生。
以专业育人,推动科室高质量发展
我院重症医学科于1992年8月建科,科室成立之初仅有3张床位。随着国内重症医学专业快速发展,重症医学科也在社会大众的持续需求中不断壮大。2002年起在科主任赵宏胜的带领下,科室培养引进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开展多项重症临床技术,组建起专业、稳定的重症医学团队;2008年,科室规模扩大到20张病床,硬件条件不断提升,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学科,重症医学科现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单位,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委单位,江苏省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南通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承担南通及周边地区医疗突发事件应急和重症患者的会诊救治工作;2020年成为国家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省内外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进修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立南通大学医学院重症医学教研室,开展重症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已培养重症医学研究生近50人。科室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全国临床多中心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3项。
学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重症医学科目前有医护人员10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5C专科资质医师15人,参加海外专业研修项目5人,有多位医师在各级重症医学专科分会学术任职。赵宏胜主任从事重症医学专业30余年,于2022年当选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奠定了我院重症医学科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学术地位及专业影响力。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陆洋、王林华及副主任医师陆舒等,分别在江苏省及南通市重症医学专科分会及重症质控中心学术任职。
除此之外,科室每年主办国家级及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及南通地区重症医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参加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5C培训项目等,促进了地区性重症医学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共同发展。重症医学科荣获国家卫健委“2019年度改善医疗服务创新科室”,江苏省“青年文明号”,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并获得中华医学会“抗疫学术先锋”、江苏省“科技扶贫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以医疗为根本,造福更多重症患者
作为一个大型区域性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一直是科室的工作重点。重症医学专业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器官功能支持,科室常规开展的重点技术包括体外膜氧合(ECMO),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技术(NAVA),微循环及氧代谢监测,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重症血液净化,重症营养治疗,重症镇痛镇静等技术。以此为依托,对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循环衰竭、急性肝衰竭、ARDS及MODS等疾病进行重症监测治疗和临床重点研究。此外,通过专业培训、参会学习、学术探讨以及专业比赛交流等,不断提升和扩展医护人员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重症医学团队的临床救治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起重症医学科就建立起一支快速、完善的ECMO团队,ECMO护理小组也同时组建。”赵宏胜说,团队的任何一名队员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只要哪里需要用到ECMO治疗,无论何时何地,团队成员一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2022年跨年之际,重症医学科值班医生接到电话,一名27岁年轻男子因工作中的强氯精中毒,生命危在旦夕,转入当地医院抢救,因呼吸窘迫持续不能改善,遂紧急向我院请求帮助救治以及成熟的ECMO技术支持,时间就是生命,接到电话后ECMO小组清晨携带体外生命支持及转运设备紧急出发,到达当地医院后,迅速完成患者血管置管,同时ECMO装管、预充、上机,随着机器的成功运转,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转运到我院。这名患者由于救治及时,并在团队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成功脱离危险,痊愈出院前写下感谢信:“要不是我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恐怕我根本看不到2022年的曙光!”
以使命护生命,不负生命的重托
不少人会认为,患者进入重症医学科往往是生命体征趋于危机,能不能活着出来都是个未知数,其实不然,赵宏胜主任说:“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90%左右都能稳定住病情并转回普通病房,因为患者进入重症医学科,医生会结合患者病情和相关参数,实施目标性的监测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床旁动态评估、血流动力学监测、体外生命支持治疗技术和重症营养治疗等,通过及时评估下的滴定式治疗,整体掌控患者的病情趋势”。在这里,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目标是什么,每一项工作该如何实施,如何规范而有效地去完成救治。
与其他科室不太一样,重症医学科里陪伴在患者床边更多的是护士们。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许惠芬告诉记者:“ICU对于护士的要求极高,除了基本的身体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例如病情的观察、呼吸机等仪器的使用、配合抢救技能等。因为收治ICU的患者病情都很危重,且瞬息万变,家属又不在旁边陪护,护士在岗时一定要思想高度集中,熟悉每位患者的病情,认真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切实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命安全。所以每名ICU护士都要经过至少两年的带教培训,通过每月、每季度、每年的理论、操作考核,才能独立分管床位。”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随着我院东院区的即将启用,重症医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东院区重症医学科将增设4个病区,以更加舒适、专业化的就医环境切实保障重症患者的就医需求;调配2个重症医学专业诊疗组至东院区,为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和同质化的管理。”赵宏胜主任说,作为地区性的重症医学中心,科室医护团队将不断提升重症救治技术,以优良的专业技能服务于江海百姓和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不懈努力。
(供稿:徐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