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手外科:无“微”不至,他们是患者的“手”护者——
发布时间:2024-5-6 阅读:2308次

  手指被切纸机切断,历经4小时手术最终成功缝合;工业意外被斩断左腕,断腕5小时后通过手术成功接回;大拇指前端缺失,使用脚趾进行移植使其恢复功能;手臂水肿如“象腿”,精准剥离加神经重建助其恢复如初......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南通大学附属医手外科,自2002年建科以来,手外科帮扶众多肢体残疾、功能缺损病患,为他们点亮生命之光。

  争分夺秒:让伤者保住上肢
  近日,曾在通大附院进行上肢外伤手术的王先生前来复诊。聊起3年前的那场意外,他仍心有余悸。当时,在工厂打工的王先生因现场意外不慎卷入搅拌机内,左手上臂被不锈钢叶片穿透。由于身体蜷曲在搅拌机内,在工厂无法完全将搅拌机叶片切割成功,消防队员将几百斤重的搅拌叶片一起送至通大附院。王先生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保住自己的手臂,因为这样才能保住家里的经济来源。
  
当紧急会诊的手外科主治医师赶到现场时,也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惊。搅拌机的金属叶片仍在左臂内,从肩部贯穿至肘部上方,伤口直径大约10厘米,并且连着转轴大约有五六百斤重,考虑到伤者的身体已经扭曲,上肢严重畸形,组织严重挫伤,任何轻微的搬动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尽快实施切割送往手术室抢救成了当务之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尝试改变了多种方法后,医生果断采取措施,最终成功将穿在手臂上的不锈钢搅拌叶片取出。王先生被紧急安排相关检查,随后到手术室进行缝合,全程无缝对接。手术中,手外科诊疗团队仔细缝合了患者受伤的血管、神经、肌肉以及皮肤。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如今,王先生对手功能的恢复情况非常满意,他感激地说:“没有手外科团队的及时救治,就没有现在的我。”

  精准医疗:助患者康复如初
  今年73岁的苏奶奶曾于2009年在外院做了右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右上肢有些许肿胀,当时苏奶奶一家以为是术后恢复阶段未予重视。3年过后,淋巴水肿越来越严重,皮肤表面还有大量水泡,甚至还出现淋巴液的渗出,苏奶奶一家到处求医问诊,外院只是进行针灸、药物等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了几天后,又在加剧发展。
  10余年间,肿块疯长至重达近10斤、直径28厘米,巨大的负重让苏奶奶平时的家务活都没法做,连炒个菜都费力,发麻的手臂让正常的睡眠也成了奢望,不能弯曲、行动不便,已经成了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通大附院手外科接治该患者后就该病例讨论过多次,最终决定分为三期治疗,第一步是实施深部肿物切除术,第二步是后期抗水肿治疗,最后是进行超显微镜下淋巴重建术。同时,针对切除范围、出血控制、皮瓣设计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针对可能发生的淋巴漏、肢体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制定了详细预案。
  手术当日,手外科团队以“剥洋葱”的方式,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切除肿块,凭借娴熟的手术操作、精准的血管解剖、默契的团队配合,术中耐心地抽丝剥茧、仔细解剖,并最大程度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同时运用手外科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技术,小心翼翼地缝合血管,促进游离皮瓣的恢复、成活,两个半小时后,最终完整切除近10斤重的肿块,腋动静脉、尺桡动静脉、尺桡神经、正中神经等重要神经血管均保留完好,术后苏奶奶切口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活动正常。

  微创手术:“镜”到病除、恢复快
  
“肘关节功能都恢复正常了,既不疼也不肿,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赵先生饱受类风湿关节折磨已经两年多了。两年前,刚发现右肘部有肿物的老周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去治疗。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物越来越大,疼痛也越来越剧烈。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肘关节越来越僵硬,关节的活动也越发受限,不仅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在朋友的介绍下,赵先生来到通大附院手外科就诊。“患者肘关节内大量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骨软骨破坏,骨赘增生。传统的切开手术创伤太大,鉴于关节镜手术安全、有效、微创,手外科讨论一直决定,在对其进行药物控制的前提下可以行微创关节镜下肘关节清理、松解术。”谭军教授介绍道。
  几天后,手外科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肘关节镜微创手术。只在皮肤上打了几个洞,就彻底清除了病变的滑膜和增生的病灶。术后当天,老周肘关节就能自行活动,第二天就能做洗脸、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动作。

  神经再生:组织工程神经修复运用
  
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在南通工作的小朱(化名)遭遇了一场事故。她在工作中不幸被机器轧断了上臂,被紧急送往我院手外科接受抢救。经过紧急处理,小朱的性命得以挽回,但离断的上臂再植后,却面临着严重的神经缺损问题。
  据了解,小朱的上臂正中神经缺损达50mm,尺神经缺损更是长达80mm,这对上肢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切取患者下肢更长段的腓肠神经作自体神经移植,这不仅会造成新的创伤,还可能带来新的功能障碍。这让年轻的小朱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失望之中。
| 然而,在绝望中,手外科治疗团队并没有放弃。通过精心评估,找到国际神经再生研究领域的领跑者——顾晓松院士。顾院士在得知小朱的病情后,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组织了一流的专家团队进行讨论,最终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顾院士的指导下,小朱接受了组织工程神经的修复方案,并成功进行了手术。经过长期的随访和康复训练,朱女士的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她重新回到了社会,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这也是组织工程神经的首例临床运用。
  五年后,当顾院士团队再次回访时,小朱正驾驶着电瓶车送完女儿上学回家,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知道,那段痛苦的遭遇已经过去,我们很欣慰,组织工程神经的首次运用就挽救了一个家庭,这位年轻的妈妈完全回归了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着。
  我院依托手外科的周围神经损伤与组织工程修复中心,是以周围神经损伤的组织工程修复为特色,是集神经再生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转化,周围神经损伤临床修复为一体的医学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顾晓松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开展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重建、卡压松解等常规手术,并以组织工程修复为引领技术治疗周围神经的长段缺损。

  医术精湛:多项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手外科主任谭军教授介绍,手外科是国内综合性大学医院中为数不多独立建立的大型手外科之一,是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疗、科研和教学基地,为江苏省手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和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室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亚专科建设以手和上肢重要而常见的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与关节运动损伤以及手部复合损伤修复为特点。
  2023年,手外科开展各类手术5000余台,四级手术率20%,断指、断肢再植手术成功率超过90%,再植成功率及数量均居江苏前列,各种皮瓣及四肢骨折的诊疗水平位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科室拥有病床数120余张,含三个病区和一个专属康复病区,专用手术室4间。近三年来,科室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结题4项。科室每年组织国内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会(手外科稷下论坛)和杂志讨论会(欧洲手外科Journal Club),每两年举办一次中文手外科医师联合学会(ACU)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科发展、医疗服务起到引领作用。学科带头人汤锦波教授担任国际手外科联合会理事会成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手功能委员会成员等多项职务,多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单,被多个国际知名手外科学会邀请发表特邀报告,汤锦波教授主编的《手外科经典方法与现代技术》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解说精良,是一部纲领性的手外科巨著。
  谭军告诉记者,作为通大附院的传统强科,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手外科荣获“135”重点专科、“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十二五”规划时期,科室获评“江苏省十大医学中心”“江苏省肌腱、神经、骨组织修复重建整形”临床研究中心;“十三五”规划期间,科室被评为“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在新时期,科室继往开来,保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获评为“神经显微与微创转化”医学创新中心,为手外科的科研实力添砖加瓦。
  今年5月,手外科将由科室主任谭军领衔,带领2支诊疗组赴新院区工作,并开放49张床位,启用一系列高精尖的手术设备,为南通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今年,手外科将在临床上对床位使用率、国考四级手术率、诊间预约及病历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强管理,扩大收治范围,如:运动医学、小儿骨科、小儿先天肢体畸形、肿瘤创面修复等,为新院区科室发展进行人才规划和培养,为传统手外科转型和发展进行谋划。”谭军告诉记者。
  有人说,手外科手术有时更像精雕细刻的“木匠活”,医术精湛一点,创伤就减少一点,愈后就便捷一些。对于手外科的医生来讲,不仅要有大医善德、救死扶伤的高尚精神作为职业操守,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益求精、勇闯高峰的本事。二十多年间,通大附院手外科团队始终热情奋战在临床一线,用口碑和技术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供稿: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