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家风,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9-7-16 阅读:31314次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的父母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虽然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是太多记忆却始终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在平常的生活里,每每于不经意之间,总会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呈现。我的父母一直笃行的勤俭朴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家风,以及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已经深深地浸润在我们的言行当中,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悄然成为我们的人生圭臬。
  我的父亲自幼家境贫寒,务农的爷爷奶奶无力抚养兄弟三人,所以作为长子的父亲勉强读到初小毕业后便学习理发手艺帮助养家。一次偶然得知部队招收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消息,在年龄够不上的情况下,他虚报了2岁,应征入伍。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我的父亲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积极要求政治思想进步,从一名小兵逐渐成长为团级干部。在部队服役十多年后,因为爷爷奶奶身体等原因转业回到南通。
  儿时的记忆里,我们最早的家是一间房子,在一个大杂院里,当时父亲还在部队,母亲在厂里三班倒,奶奶四十九岁就脑中风,经抢救勉强留下性命,但是落下半身偏瘫,所以外婆只得到城里来帮忙带我,等于是三代人挤在一张木板床上。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好在一直得到大院里邻居们的关心照顾,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家里有了弟弟,我便随外婆回家,直到小学二年级才返回南通城里读书。
  在岁月的洗礼中,我的母亲独自撑起了家。因为奶奶生病用了不少钱,两个叔叔又要结婚成家,靠父母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确实很艰难,母亲想尽办法给大家改善生活。记得过年的时候,每家都有发的购物券可以买些年货,比如麻糕、花生糖、寸金糖之类,我们回老家的时候,母亲都会买了带回去分给大家吃,弟弟当时年幼,看着其他人吃难免会眼馋,便会被母亲训斥,不准“相食”,弟弟只好含着泪躲到一边去。回到家,我母亲就发动我们自己做,于是我和弟弟先去食品一厂排队买糖稀,然后拿米去爆炒米,还得剥花生,一切准备就绪,待母亲下班回来,就开始自己做炒米糖、花生糖,熬制得能拉出丝的糖稀,放入炒米或者花生,出锅成形,及至冷却,然后切成一个一个小块,和店里卖的一模一样,这是我儿时记忆中最好吃的东西。直到自己长大成家,才真正领悟到母亲训斥弟弟时的心酸,深刻体会母亲勤俭持家的辛苦,真正从心里接受了母亲家教的严厉。
  父亲在部队的时候,我们和母亲一起去探亲。那时候父亲在蚌埠当兵,去那里路途上非常辛苦,先要坐船去南京,然后再坐火车,路上母亲都会挑个担子,一边是弟弟,一边是带给父亲和战友们的土特产,坐火车的时候人特别多,一般都是先托人把我带上去,然后母亲把弟弟和东西从窗户里面递进来。那时候安徽乞丐比较多,在等车的时候总有些人围着我们讨些吃的,母亲也很宽容,会拿出一些东西分给他们,于是人越围越多,直到车来了才能“突出重围”。到了部队,会有很多军人出来接我们,那时弟弟还小,看到父亲不认识就叫“叔叔”,当时在部队里面被笑话了好一阵。现在想来,父亲当时的心情肯定很复杂,为了保家卫国,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大家,这么多年父亲奉献了很多,却一直觉得亏欠我们,所以只要他探亲回家,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揽下,我五年级时父亲转业回家,虽然家境并不宽裕,可是我们心里却是非常高兴。
  父亲是个特别正直、克己让人的人,转业回来后努力工作,后来做到了一家公司的老总。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业务快速拓展,逐渐成为本地乃至省内外知名企业。他每天都是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开。过年总是自己值班,记得他们公司买了一艘油轮储存石油,每年年三十我们基本都是陪他一起在油轮上值班过年。父亲的规矩很多,单位同事家的结婚喜宴他一般都不参加,但是谁家有丧事他一定到场,谁家有困难他一定帮忙。父亲学习刻苦认真,后来自己考到高级职称,他讲话一般不用稿子,单位同事回忆起他讲话时候的样子,都佩服有加;年终奖大家评他第一,可他从来不拿一等奖;单位最早购买了南通市第一批奔驰车,他不许我们公车私用,他上下班骑个自行车;他不许以权谋私,单位做的生意不许家人介入,不许安排家人在单位工作,我姨兄回想起当初想找他安排工作的事,还颇有微词;他不以工作敛财,他带领的公司后来市值十几亿,他培养的人很多都做了大老板,我们一度笑话他,他总说像他这样子退下来,心里坦荡……
  父母对待自己的生活很苛刻,但是遇到别人有困难,总是乐于帮助。记得那时候我在本地上大学,父母看到我的同学离家比较远,只能吃食堂,所以经常会让我喊同学们来家里吃饭,于是乎,我们家时不时会有几个年轻人来打牙祭,而我的父母会忙上满满一桌子菜招待他们。母亲在谈话中听到一个河北的同学家里没有吃过海鲜,于是在她放寒假回家前夕专门去菜市场买了带鱼,收拾好给她带回家。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提及这些场景,回忆起那段人生中我父母给予他们的温暖,永生难忘。
  回忆是甜蜜的,想起父母陪伴成长的一点一滴,心中是富有的;回忆是温暖的,走过老路,经过老屋,心中是满足的。而更多的回忆都铭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每一举手,每一投足,时时想起父母的为人、父母的教诲、父母的榜样力量。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经典语录,而他们的所言所行,他们对人生的丰厚感悟、平和心态以及严于自律、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我们会把这样的家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遵循着这样的家风,为社会、为他人贡献出绵薄之力。
                                 朱蓉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