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日记66
2月25日 22:3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顾俊(队长)
工作地点: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全体队员身体、精神状态良好,今日第七次注射胸腺肽。江苏医疗队接管病区工作以来,今天单日出院人数最多,达5人,截止目前为止,达到出院标准后顺利出院的已达到13人。
之前患者出院后,将自行居家隔离二周,现出院模式有所改变,由救治医疗机构通知已治愈患者居住地所在区指挥部统筹做好出院转运工作,患者出院后将由指挥部安排交通工具将患者转运到指定隔离地定点隔离观察二周。
今天又一批物资从医院大后方寄来,有用于个人消毒用的含氯泡腾片、消毒湿巾,还有用于病房防护用的鞋套、护目镜等。还要特别感谢皮肤科曹双林主任,在得知医疗队员由于长时间佩戴防护设备而或多或少存在皮肤压伤后,特地寄了进口的皮肤修护霜给队员,并叮嘱大家要注意个人防护、确保自身安全。

战地日记67
2月25日 15:0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陈宇
工作地点:黄石中医院
今天夜班接班时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也许他们认不出来我们了,但对我们的热情与感激、对生命的渴望与坚持一如既往。

印象最深的有个13床的伯伯,那天我们帮他找到了丢失的手表、钱包等物品,他非常激动,说这是他住院一个多月以来最开心的一天。他慢慢地从包里摸出了一把梳子,告诉我们,以前他就是用这把梳子每天为他的父母亲梳头的,他的父母亲都已经90多岁了,伯伯一边梳着头,一边说,他们在等我回家,我要加油!
此情此景,令人动容,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大家都能回家团聚!

战地日记68
2月25日 17:0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赵炎梅
工作地点:黄石市中医院
今日的黄石炎阳似火,中午时分气温达到25度,一层一层的隔离衣防护服把我们裹得汗流浃背,脱下衣服时手术衣早已湿透,大家开玩笑说上班像是练着高温瑜伽。
来到黄石已有半个月了,工作步入正轨,当初面对确诊患者那份恐惧感也少了些。我今天负责的5床奶奶,81岁,交班老师特地跟我交接了奶奶的一份“遗嘱”,我看了下,一张普通A4纸上歪歪扭扭写了几个字 ,意思是她所有的钱交给孙子。
接班后,奶奶一直和我说,要好好保管这张纸,时不时都会问我份遗嘱的去向。她吃得很少,给她喂饭的时候,她总是摇摇头,不吃不吃。我安慰道:“奶奶你多吃点,吃饱了才有抵抗力,才能出院看到你孙子啊。” “我看不到了他了,我很想他,他是我一手带大的呢!”说完奶奶的眼睛湿润了。
我吓她说,奶奶你不吃我会打电话给你孙子,说你不听话不吃饭,奶奶这才勉强吃了几口。我鼻头一酸,想起我的奶奶,我也是奶奶带大的,还记得那天奶奶知道我要去湖北的时候,在电话里哭着让我好好照顾自己,每次和家里视频,她总是往镜头里挤,嘱咐我吃吃饱,每次她的眼睛都是红红的。
希望5床的奶奶可以早日看到他最爱的孙子。

战地日记69
2月25日 22:00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佳佳
工作地点:黄石中医院
今天黄石的气温一下飙到了23度,而且异常闷热,这对于我们,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大家都戏称“高温桑拿”。
今天我负责护理两名有创呼吸机通气并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患者。上午十一点,需要为已经俯卧位通气16小时的患者更换体位,为了保证患者安全,这项看似简单的操作需要5个人进行操作。为患者吸完痰,并再次确定各个管道固定妥善后,我站在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的固定,患者头部的安置,另四位队友站在床的两侧负责各种管道及导联线的安置,由中大的李卿主任在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发号施令,“翻”!大家齐心协力、统一行动、一气呵成。
为病人翻身后,我又开始重新固定呼吸机管路、连接监护仪的导联线、固定各种导管、股动脉血压重新较零、颈内静脉及股动脉置管处更换贴膜、全面检查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当完成两位患者的翻身操作后,大家都已经是气喘吁吁了。

大汗淋漓的我喘着粗气,耳朵里只听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声,觉得自己快虚脱了,但值得欣慰的是,两位患者整个班病情都非常平稳。
下班了,脱下厚厚的防护服,里层的洗手衣都能挤出水来了,回到驻地,进行消杀处理后的我一口气喝完整整一瓶透心凉的雪碧,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了!春天已经来了,疫情结束就在眼前,加油!

战地日记70
2月25日 22:30
急诊监护病区主治医师姜岱山
工作地点:黄石中医院
今天下午加强班的时候,病房突然跳闸,有一台血滤机没有备用电池,直接断电关机。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床位护士胡老师非常镇定,迅速从机器后面拿出手摇把手,立刻开始手动回血,一边回血一边计划后续步骤。很快回血完毕,胡老师很快建立起管路自循环,我在一旁配合她。
就在这个时候,电来了,重新开机,利用自循环进行简单的预冲排气,调整静脉壶液面高度,重新接上病人,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上机,机器运转正常。

我和胡老师都很激动,我问胡老师是不是遇到过这种情况,她说没有遇到过,但是听别的老师说过。我一个劲地给胡老师点赞,真的太优秀了。
说实话我也没遇到过这么极端的情况,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无数次的练习和总结,才能在关键时刻沉着冷静、泰然处之、力挽狂澜、化险为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