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留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院领导快速响应中央号召,果断决策,先后将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改造成为NCP定点收治科室,划分隔离感染区并将防护服、医用N95口罩、呼吸机等各项硬件设施妥善处置到位。先后派出两批次专业医护团队驰援湖北,他们中多半都是党员,个个牢记使命,不忘救死扶伤的初心。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经受严峻考验的,除了那些临危受命义无返顾地踏上抗击疫情一线的“逆行者”,我院还有这样一群“最美留守人”齐聚医院的“小汤山”,他们就是由张艳护士长带领的全院各科室调集的40多人组成的护理团队。从开科前的协调到正式收治病人至今,护士长作为主要负责人不论昼夜同我们一起奋战在一线,我们都是6小时一班的轮换,而她始终用一人的肩膀挑起了整个科室正常运转的重任。

我们是通大附院最美的“留守人”,我们爱美却毅然剪去那一缕黑丝,我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相互帮助安全地穿上各自的防护服,它是属于我们的最美战袍!为家人、为病患、也为出征的英雄们,我们在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南丁格尔精神”。在灾难中经受考验,在危难中众志成城,对于我们每一名护士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胆识与意志的考验,更是一次精神与品格的检验。我们身为白衣战士舍小家、顾大家,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别年迈的双亲,割舍新婚燕尔的爱人,坚定从容地走向医院抗击疫情的一线。冒着可能被病毒感染的危险,长时间奔波在病房、污染区,为患者送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把生的希望带给病人,用热血铸就抗击新冠的钢铁长城,用爱心疑聚伟大的民族精神。(葛婷婷)
“辛苦了,我们胜利了!”
我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普通护士,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我们科每个人都主动递交了请战书,随时做好了奔赴一线的准备!2月6晚,护士长张艳紧急通知,要收治两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而我,将为我科打响“战疫”第一枪。收到命令后,快速扒了两口饭,出发了。
到了医院,科室冯健主任、张艳护士长和其他小伙伴们都在,帮我和另外两位战友穿好防护服,送我们到二楼观察病房,一路叮嘱一路安慰。我的内心有些忐忑,说不害怕是假的,说没有顾虑也是假的,可我知道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这个身份不容许我退缩,也没想过退缩!

很快,通知要接收病人了。而我的紧张与焦虑就在见到病人的那一刻突然就消失了,指挥与协助工人把病人安然无恙地安置在床位上,与急诊科护士详细地交接,呼吸机各管路安置妥当,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但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沾满雾气的护目镜,双层手套,即使是平时做惯了的工作,在那一刻,连一个简单的操作也变得不再简单。很快,第二个病人也顺利送达了。期间,冯健主任不放心,多次电话询问情况,小心叮嘱我们注意自身防护,后来才知道他们担心地一直等到我们出来,将近凌晨两点才去休息……还好,我们顺利度过了那一夜,其实一切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我们隔离病房开科后,来自各个科室的小伙伴在支援我们,和我们并肩战斗,从一开始的生疏到熟悉,大家都默默付出了很多,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为了防止病毒传染,小伙伴们都自愿隔离,把科室当成了家。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甘愿做战士,也许前路充满崎岖,但只要我们在一起,我相信,总会等到胜利的那一天。等那一天我们一定脱下口罩、防护服,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互相道一句“辛苦了,我们胜利了!” (陈霖艳)
穿上防护服,就是担起一种责任
2月5日,收到护士长紧急通知之前,原计划是回家看望公婆和儿子,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之前请战参加“战疫”,派我上战场时毫不犹豫。非典的时候,我还在上学,没有能力参战,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战士,我必须加入这场战役。
在参加了医院组织的培训后,2月6日晚七点,我正式开启了发热留观病房的第一班。晚九点,电话铃响起,院前急救告知,准备接收一名疑似重症肺炎昏迷患者,病情万分火急,接到通知后,我们小组迅速准备好呼吸机等急救设备。患者入科时,口唇紫绀,吸气费力,呼吸频率高达45次/分,血氧饱和度低至50%左右,我们立即清理呼吸道,遵医嘱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2小时积极救治,患者呼吸逐渐平稳,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这时的我们,防护服下的衣服全部湿透,还来不及喘口气,院前急救电话再次响起,准备收治另外一名疑似患者,意识模糊,需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于是乎我们咬紧牙关,继续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

2月20日,是我在发热病房工作的第十五天,一线的工作真的不容易,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味道。工作期间,为了节约物资,每次上岗前六个小时我们就不喝水,因为上一次厕所,整套防护服就没有用了,我们必须为节约有限的资源而克服眼前的困难。另外,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口罩,我们常常是讲上两句话,就感觉气短憋闷,呼吸困难,我们的面部、鼻梁、耳朵出现了压痕和破损,这都成了我们的“标配”。尽管它让我们呼吸困难,尽管它让我们伤痕累累,但穿上防护服就是一种责任,面对着这种责任,我们团结一致,义无反顾,负重前行,共克难关。(朱 佳)
12小时挑战身体极限
2月5日,下午休息在家突然接到护士长的通知:第一批应急人员明日去发热观察病区报到!准备工作,将自己臭美花大价钱理的波浪卷剪了。
第二天,出发前是爱人帮我一起整理行李的,本想瞒着老爸老妈和孩子的,但是思来想去,要住医院进行保护性隔离,几天不回家,他们总归会知道的,还是告知他们吧。果然,老爸老妈一致同意,作为老党员的老爸一直嘱咐我好好干、认真干。调皮的孩子立刻拿纸拿笔给我画了一幅打败病毒的画。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下来……
2月8日,元宵节,本来是休息日,下午感染科收治了一位有接触史的高度疑似新冠肺炎产妇,科护士长把我们三人调去上12小时班。19:40,我全副武装进入隔离病房,正好产妇剖腹产回室,安置好术后体位,接上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按压宫底,注意子宫收缩、阴道流血情况,抗生素、缩宫素两路静脉点滴,控制滴速,观察尿色尿量、全身皮肤、肢体活动度,协助翻身、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更换病员服、会阴垫,指导挤奶,保持乳腺通畅,抽血气,查血象。术后6小时,病人饿了,没有米汤,就拿我们自己的袋装粥稀释后做成米汤喂给她。一直忙到凌晨四点半,我感觉自己胸闷、心慌、气急、恶心,整个人快要支撑不住了,多亏同事小姐妹拉过椅子,我斜靠上去,人才慢慢缓了过来。上班前没敢喝水,就吃了点干粮,特意穿了成人尿裤,谁知道还漏了,太尴尬了。

总结下来,12小时不吃不喝没关系,不解手,又捂着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忙得全身衣服湿透,加上精神高度紧张,所以才出现这种状况。观察病房第一个夜班的这个12小时真正是挑战极限,这个元宵节永生难忘!(范水云)
在观察病区,我们奋战但不孤单
2月5日傍晚,接到护士长顾宇丹的紧急通知,明日到发热观察病区报到。瞬间,我感知到病毒前所未有的靠近,但身袭白衣,责任心多过恐惧。
第一天去隔离病房,16点上班的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出门。到了观察病房,一身防护设备的穿戴耗去了20分钟。穿戴齐全后的我们相互检查,竟发现完全辨认不出彼此,只能在衣服上显眼的位置分别标注姓名。

带上护目镜,眼前的景象犹如滤镜般的模糊且随着呼吸而深浅交替着,我试着放缓呼吸的节奏和深度,希望能够减少镜中的雾气,然而效果微乎其微。被厚重防护服保护的我们,稍一活动便大汗淋漓,神经外科常见的气管插管的护理因为这身防护服也显得尤为吃力,静脉采血这类基本操作技术也因护目镜的“自带滤镜”和无菌手套的加持而显得不易。约6个小时左右,我的身体开始出现不适,口渴、饥饿、面部疼痛且极度怀念厕所。顺利交班后,我又开始了脱防护服的繁琐过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担心稍有不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每次脱下防护服,透过镜子看着脸上的压痕,竟习惯性开始Braden评分及压疮分期的评估,有些疲惫无奈,但竟又觉得万分自豪,因为被人所需要,因为一直坚定着信念,坚守南丁格尔的誓言,践行“大医精诚,以宏慈善”。

在这场“战役”面前,我们病区护士长顾宇丹一直24小时坚守在一线。以往,她是护士长,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而现在,她是战士,是伙伴,是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是从各个科室被临时抽调到观察病房并肩作战的,护士长每天打电话关心我的近况,叮嘱我各种注意事项,还有护士长直接炖上了鸡汤送过来,精神食粮加上五谷杂粮,如冬日暖阳,如夏日微风,一次次鼓舞我们前进。我深切体会到:这不是少数人的孤军奋战,这是全院上下的众志成城! (费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