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上午,领队带领医疗和护理组长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种下四棵紫薇树,象征着江苏与湖北、江苏三队与同济医院之间的深厚战地友谊,也祝福武汉在今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好。
这是个送别的日子,冯健主任带领队员在湖北黄石奋战了40余天,在他们的努力下,黄石确诊病人已清零,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医护人员零感染,胜利凯旋!同一时刻,与我们在同一驻地、支援同一家医院的山西医疗队也撤离了,江苏三队全体队员自发的在驻地广场为他们送行,虽然彼此间并不熟悉,但同样的信念、同样的历练使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9日是我们来武汉的第57天,是原地休整的最后一天。下午,感控组、护理组部分组员再次前往武汉肺科医院,熟悉病房分区,优化感控流程,检查防护设备,并进行病区内相关仪器设备操作的培训,为后续开展工作做好准备。今日全体队员注射第11次胸腺肽,明天正式进驻武汉肺科医院开展工作。

战地日记 147
3月30日23:5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顾俊(队长)
工作地点:武汉市肺科医院
今天上午8时,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正式接管武汉肺科医院ICU病区,我队顾俊、陆舒、侯亚玲作为首批医护人员进驻该病区。
该病区由江苏队、吉林队共同管理,并成立由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目前总共14个病人,江苏队接管其中相对较重的7个病人,均是极危重患者,其中4人使用ECMO,3人使用CRRT,全部7名患者均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推开进入污染区的最后一道门,透过略有迷糊的护目镜,看到的是病人床旁摆满的救护设备、医护人员来回疾走的身影,听到的是医疗设备运转的机械声、医护人员相互交流的话语声,一切都是忙碌的景象,空气中透着股凝重。
大家围绕着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床头交接班,掌握每位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完成床边超声、气管镜、换药等操作,时刻关注维系患者生命的各种仪器设备,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化验结果的异常做出判断和处理。
下午,十余名医护人员在做好充分准备和应急预案的前提下,通力协作,成功实施了一名使用有创机械通气、ECMO患者的安全转运。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

战地日记 148
3月30日22:40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陆舒
工作地点:武汉市肺科医院
3月30日,第三批江苏援湖北重症医疗队作为唯一的省级医疗队继续留在武汉战斗,整体转战到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这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全是重症人口中“上全套”的濒危患者,呼吸机、ECMO、血滤机……这一切就是重症人战斗的利器,这里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和阎王拔河!
面对千钧重担,江苏三队没有人退缩,通大附院没有人胆怯,大家精神抖擞,积极向前!一线医护面对汗水论斤出的工作一笑置之,这样的战疫必然会胜利。加油!

战地日记 149
3月27日21:50
重症医学科护师朱志红
工作地点: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今天的武汉下了一天雨,气温又骤然降低了。在驻地我们开了第二次动员大会,和53天前的场景一模一样。会上,领队们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即将进入的肺科医院ICU病区和病人的情况,再次强调感控问题。呼吸机、血滤机、ECMO、俯卧位,是那里病人的标配,作为重症医疗队的我们知道这意味着病人病情的危重,任务的艰巨。
在驻地走廊里,我们遇到了同一驻地的山西医疗队员们,他们正在收拾行李,因为明天他们就要踏上回家的路了。“加油!”他们对我们说,而这也是我们对自己说的。作为重症医疗队,我们继续转战到新的阵地战斗,这是对我们能力的肯定,也是我们的使命。
外面的雨还在继续下着,但看着窗外的长江大桥我又想起了那句歌词,“长江上边有大桥,大桥旁边黄鹤楼,不管风雨有多少,依然带着笑”,虽然离开家已经快两个月了,但这里还需要我们,我们就要坚守下去,不忘初心,保持微笑,为每一份生命之托全力以赴。

战地日记 150
3月31日10:50
重症医学科护师朱志红
工作地点:武汉市肺科医院
今天是在武汉肺科医院ICU的第一个班。凌晨四点半,穿好防护装备的我按着地标指示来到病区,当推开病房大门,我就看到了那些ICU设备,如看到了老搭档般熟悉。
来到病人床边接班,病人的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ECMO参数、血管活性药物和镇静镇痛药物剂量、各管道刻度、引流量等,我的大脑里立即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因为对于危重病人而言,这每一项数据都与病人的安危密切相关。
在这里,生命很脆弱,病人需要24小时监护,吸痰、抽血化验、治疗补液、翻身、基础护理,每一项操作我们都必须小心翼翼;在这里,生命又很顽强,我们坚信只要病人和我们都不放弃,一关一关地过,等到各项指标稳定,管道撤离,就能迎来胜利。

战地日记 151
3月31日11:50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侯亚玲
工作地点:武汉市肺科医院
短暂的休整后,我们迎来了肺科医院的第一战。
肺科医院就一栋住院大楼,大楼转角处一棵象征团结互助的松树饱含着各地驰援伙伴情谊。电梯带着我们来到14楼,紧凑地换好衣服,经过长长的连廊,进入了病房。映入眼帘的是紧凑的病床,林立的辅助机器,还有忙碌的工作人员。
今天我和另外两个伙伴一起接管两个患者,他们住院时间已经超过一个月,围绕床边的各类机器帮助他们维持着生命。交班的老师今天下班后就要撤离了,他们很仔细地向我们介绍病情,交接班指导护理记录的书写、药品的配置等等。很快我们也进入状态,翻身,采血,做血气,监测ACT,数值阅读,汇报记录。嘈杂的病房里,时间悄悄流逝,下班的路上我心里有点兴奋,当再次来到这样熟悉的战场,尽管很忙碌,每一次看到检验结果比上一次有改善,听医生说一句:保持现状,就是一点成功。
经过一个班,我们已经能识别大部分仪器发出不同的声音,虽然有点疲惫,但我们面对重症患者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识别每一个报警,现在终于可以松一松紧绷的弦。
给自己加油鼓气,明天战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