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后胃瘫是以胃排空障碍(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也就是说,并不是胃肠通道被什么东西塞住了,而是胃肠失去了蠕动的动力,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腹部尤其是胃部手术后多见,常发生于术后开始进食或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时,以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其发生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焦虑评分、围手术期白蛋白水平、是否保留迷走神经干、围手术期血糖水平和腹腔感染情况等均是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
1、看症状:主要症状一般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但腹部疼痛不明显,肠鸣音减弱,进食后可吐出大量胃内容物(一般胃液呈墨绿色),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呕吐后症状暂时缓解。2、看时间:多在术后第6-12天出现症状,若患者术后7天仍需行胃肠减压(放置胃管),或者终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饮食(米汤、肉汤、牛奶等无渣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稀饭、面条等)后再次出现呕吐、腹胀等“胃潴留”症状,行胃肠减压便可有效改善腹胀及呕吐。3、看胃管引流量:胃管引流量>800毫升/天,持续时间超过5天。4、看影像学检查: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胃排空延迟或障碍,但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5、看抽血结果:胃瘫患者一般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所以钾、钙、钠、镁等电解质检验结果一般无明显异常。6、看有无相关的基础疾病:一般胃瘫患者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7、看用了什么药:胃瘫患者往往没有服用影响胃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 654-2、阿托品等。

明确之后怎么治疗呢?
术后胃瘫与手术的影响密切相关,手术的创伤及其引发的应激反应都是术后胃瘫的主要影响因素,若再次手术,可能会加剧导致包括“胃瘫”在内的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目前术后胃瘫往往是保守治疗,等待其自愈恢复。但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促进胃瘫恢复过程,从而缩短痊愈时间。
- 禁食、胃肠减压:一旦确诊为胃瘫往往嘱咐患者禁食,并放置胃管,定期洗胃,以减轻胃黏膜及吻合口水肿。禁食期间需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放置空肠营养管鼻饲,为患者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平稳的等待胃排空功能的恢复。
- 合理饮食:胃瘫患者的饮食应循序渐进,先是禁食,逐渐转变为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即无渣饮食)。可以先从 20-30毫升起,逐渐增量,增加量以保持患者没有不适感为原则,流质以不加糖的米汤和菜汤为主,全量流质进食 3-5 天后改为半流质,餐后可取坐位或半卧位,以促进胃排空。
- 控制血糖:糖尿病是胃排空延迟的常见病因,高血糖也会削弱促动力药的效力。
- 促胃肠道动力药:顾名思义,这些药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的蠕动,从而使“瘫痪”的胃重新“动”起来,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3mg/kg)、西沙必利等。
- 心理治疗:由于胃瘫发生后住院时间往往较长,医疗费用增加,长期留置胃管造成的不适,各种检查带来的痛苦,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可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在病房可以适当营造一个安静、清洁和舒适的氛围,使患者身心处于舒适状态,从而减少或消除对疾病的顾虑。
- 手术:很少需要手术,手术适应证包括放置内镜下无法安置的肠造口管(如胃造口术、空肠造口术)以及行全胃切除术或胃次全切除术以缓解胃部分切除术患者的难治性恶心及呕吐。
- 其他治疗:中医、针灸、三环类抗抑郁药、胃电刺激等。

总之,目前术后胃瘫尚未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持续时间可达十多天或两月左右,如果胃液颜色改变或量减少,则为病情有恢复迹象。真正好转时患者可自觉胃有突然排空感,引流胃液量明显减少,直到能够正常进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