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发展 和百姓对健康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检查项目被纳入体检 毋庸置疑 恶性肿瘤的筛查必不可少 除了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抽血化验各项“肿瘤指标” 成为健康体检的“新宠”

当手里攥着报告 忐忑不安地来到医院咨询 医生模棱两可的回答 和一堆检查化验仍然让我们惴惴不安 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 这些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呢

肿瘤标志物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 可预示肿瘤存在的一类物质。 它们存在于血液、 体液、 细胞或组织中,是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 病情监测、复发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在正常细胞中没有或者含量极少。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100多种,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Ca系列(Ca199、Ca125、Ca50)等等。
大多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在医生眼里临床价值非常有限,而且各种标志物“有意义”的升高也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和其他检查,如影像支持、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等具体分析,总体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肿瘤标志物升高越明显,临床意义越大。如肿瘤标志物高达正常值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定然比升高一两倍更有意义。然而临床很多情况也不尽然,比如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偶尔Ca199可高达10000kU/L以上,手术或者内镜下取石后,Ca199可以迅速下降,恢复正常。而有些指标仅轻度上升也需要引起注意,比如结肠癌术后CEA的持续监测随访非常重要。
动态观察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趋势更有价值。随着肿瘤细胞增长,身体里某些肿瘤标志物浓度通常会逐渐增高。一般1~2个月复查一次该肿瘤标志物,也可联合检测多项标志物。若肿瘤标志物逐渐增高或持续高水平,其他肿瘤标志物也升高,有必要再次进行影像学、介入造影或胃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小的病灶。如果多次复查,大致保持稳定、逐步下降,或小幅度上下波动,通常这个指标和癌症的关系就要小很多了。
结合X线、超声、CT、核磁、PET-CT等影像学检查或胃肠镜等内窥镜检查综合判断。如影像学检查或胃肠镜检查发现肿瘤病变依据,结合血液、胸腹水等体液中肿瘤标记物有升高,则恶性肿瘤可能性极大。最终确诊要靠病理检查找到癌细胞。有时体检发现血肿瘤标志物升高,做了各项检查,甚至PET-CT也不一定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肿瘤标志物的检验结果,让时间来验证其准确性。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癌。一些非肿瘤性疾病,比如急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生殖系统肿瘤、甚至孕妇都可导致AFP升高;PSA升高可能是由于前列腺炎症,而非前列腺癌。同理,肿瘤标志物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肿瘤的存在。有时肿瘤已经很大,甚至广泛转移,其标记物仍然正常。当临床上出现了报警症状,比如食欲下降,大便性状改变、持续大便出血,体重下降等,即使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完善各项其他检查。 (供稿:消化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