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心脏出现筛子眼一样的缺损!达芬奇机器人完美修补——
发布时间:2021-12-2 阅读:7098次


  近日,今年55岁的王女士(化名)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的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及瓣膜成形术。该手术特别的地方在于,第一次有了“达芬奇机器人”的参与。通大附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薛群教授表示,机器人心脏手术实际上是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创口小、时间短、成功率高及效果好的特点。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填补了南通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领域的空白。
  王女士3年前出现胸闷憋喘,但未予重视。同时,因从事重体力活动工作,王女士的症状不断加重,最终来到通大附院求医。经检查发现,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同时房间隔中部见筛状的缺损。筛状缺损意味着缺口多,介入封堵手术无法根治,而进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又会面临大切口开胸的风险。


  经详细评估,通大附院心胸外科团队决定为患者推荐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薛群介绍,正常来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般要在小时候进行手术,年龄越大,病情也会随之加重,手术难度也会更大。从病人恢复快以及安全的角度,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更加微创的手术,创伤最小。听完医生的介绍,王女士和家人经过商量后决定采取机器人手术方案。
  在通大附院心胸外科团队、麻醉科、手术室、影像科等多学科,以及 “达芬奇机器人”的配合下,薛群教授与副主任医师曹翔在患者右前胸分别做了3个8mm大小切口,置入穿刺器,而后驳接机械臂,再分别进入腔镜和手术器械。右胸前外侧做长约3cm主操作孔。术中探查发现,王女士房间隔中部缺损呈筛孔状,3至10mm多孔,且缺损间组织薄弱。在剪除薄弱组织后,房缺实际大小约2.5cm,医生裁取合适大小的涤纶补片缝合修补缺损,同时进行了三尖瓣的成形术,手术经过约3个小时的奋战,王女士顺利完成了房间隔修补,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据悉,本次在心脏上动刀的“专家”是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而操作机器人的正是薛群教授。“达芬奇机器人”于2019年12月在通大附院正式上岗,此次是第一次用在心脏外科手术上。薛群表示,心脏手术从常规的外科手术方法,到微创介入,再升级到机器人外科心脏手术,手术方式进行了三次升级,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病人消除病痛,避免病人二次受创,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4个可自由旋转的手术器械手臂,即使在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也能精准操作,超越了人手的局限性,实时的监控系统也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同时,机器拥有10倍放大的 3D 高清影像系统,可更清晰准确地在镜下还原器官的解剖位置,更精细地辅助手术医师完成很多种类的高精尖手术。截至目前,通大附院已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各项手术近1200例,在提升通大附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该院医疗技术的硬核驱动。
  (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