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丫头的命是你们抢救回来的,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现在孩子恢复得特别好,常常对我们笑。”昨天上午,通大附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海英对海门区一新生儿马小宝进行出院后的随访,电话那头的孩子爸感激地说。
就在前不久,这名出生不到48小时的新生儿马小宝命悬一线,经过通大附院儿科医护人员49个日夜的全力救治终于转危为安。
转院救治 女婴呱呱坠地即遭遇重疾
2021年12月27日21时许,女婴马小宝在海门区人民医院的产房里呱呱坠地,医务人员还没来得及向其家人报喜,就发现马小宝腹部膨隆,还呕吐了些灰白色和暗绿色的液体。当地医务人员立即联系通大附院新生儿转运团队,请求将该患儿转至通大附院新生儿病区进一步治疗。
“接到电话后,我们立即集合了新生儿转运团队,带着设备就往海门区人民医院赶去。”通大附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海英介绍道。她表示,作为江苏省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转运治疗团队的所有医护人员每天都处在待命状态,一旦基层医院有转运需要,这个团队就会立刻赶去现场。
当天22时10分左右,李海英带领主管护师吴春燕等转运团队成员来到了海门区人民医院。经过现场胃肠减压等对症处理后,马小宝腹胀稍缓解,生命体征稍平稳后,转运团队决定将马小宝转运回通大附院继续进行救治。
全力救治 儿科医生和马小宝一起闯关
马小宝到达通大附院后,医院立即对其进行了相关检查。检查的结果表明,孩子存在肠管扩张、肠梗阻等问题,同时血液检查提示炎症指标极高,影响了心功能、呼吸功能、凝血功能等,初步诊断是新生儿败血症、多脏器功能损害。
孩子的病情刻不容缓。李海英立刻联系小儿外科团队会诊,“考虑到小孩存在先天肠道畸形、肠穿孔等器质性问题,必须立即手术!”会诊的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印其友说。
“打开小孩腹腔的那一刻,我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腹腔的情况比预判的要严重很多,患儿腹腔内的胎粪性囊肿已经破裂污染了腹腔,并与腹壁、肠管壁、膀胱、肝脏广泛粘连,同时多处肠管已坏死伴肠闭锁。”回忆当时手术的情景,印其友仍心有余悸。
在麻醉医生的配合下,印其友小心翼翼剥离了囊肿,切除坏死的、闭锁端肠管后进行了肠管吻合术。经过了将近5个小时,顺利完成手术。“对于孩子的家人来说,手术结束后他们以为孩子就没事了,其实更严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这也对我们新生儿团队的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出了挑战。”李海英说。
“术后孩子的病情仍十分危急,新生儿严重感染,这些感染会导致身体内脏的细胞大量坏死,最终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李海英告诉记者。据了解,当时马小宝通体金黄,胆红素指数飙升至781.4μmol/L,这有可能会带给她不可逆转的脑损伤。抗感染治疗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脱离危险 49个日夜医护人员不言放弃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李海英结合患儿术中情况立即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高级别的抗感染治疗,以及白蛋白、丙球、血浆等支持治疗,但孩子的感染指标仍在进行性增高。为此救治团队再次经过会诊讨论决定为马小宝进行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
2022年元旦,医护人员为了这个小生命再次集合,经两个多小时换血后,患儿胆红素降了三分之二,现场医护人员内心终于有了一丝慰藉。
然而,在后续病情监测中大家发现马小宝的感染指标仍然居高不下,腹腔内感染形成脓肿,并影响到手术切口。
看着孩子家属通红的眼眶,医护团队没有放弃,儿外科对孩子进行了脓肿切开引流,每天为马小宝进行切口换药,新生儿医护人员精心观察护理着切口的细微变化。马小宝感染指标下来了,切口引流液没有了,皮肤一天天变白嫩了。护士尝试给马小宝喂糖水、喂奶,马小宝吃得很开心,逐渐达到了正常奶量,小脸一天天圆润起来。
在医院经历了49个日夜后,马小宝各项指标终于恢复平稳,在通大附院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她终于经受住了一次生死考验,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每一个生命都会是奇迹,对此我们始终坚信。当看到孩子顺利出院,家属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觉得再多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李海英无比开心地表示。
(供稿:党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