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一封飞越1100公里的回信——
发布时间:2022-6-16 阅读:3813次

  “您要坚强地越过这道坎,继续陪着您的小孙女,看她一路成长,看她接触更美好的世界......”住在通大附院血液内科层流仓的王先生,手机里有一封信,他时常会打开一遍遍的阅读。这封信是为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写给他的,信中鼓励的话语成了他战胜病魔的动力,“我不想让这位好心的志愿者失望,痊愈之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站到他的面前,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2022年4月,50岁的王先生因身体不适到通大附院就诊,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血液内科诊疗团队为他进行了前期的检验和治疗后,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是完全治愈该疾病的最佳方法。经过血液内科医务人员的积极寻找,终于在中华骨髓库寻找到了配型成功、完全适合的骨髓。 经过多方联系沟通,这位来自北京的志愿者表示自愿捐献。好消息传来后,通大附院积极准备做好移植前的准备工作。疫情期间出行需通过层层关卡,各种审批文件及新冠核酸检测都绿色通道迅速完成。在医院医务处、护理部、院办等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先生迎来了造血干细胞回输的日子,干细胞采集完毕后立即低温冷链保存运送至通大附院。
  王先生知道后,给志愿者手写了一封感谢信。让王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志愿者回复的鼓励信和造血干细胞一起飞越1100公里,抵达通大附院。像王先生这样收到志愿者回信的情况并不多见,王先生读完志愿者的回信,看到信中写道:“这想必是上天的安排,让自小失去爷爷的我有机会去拯救另一个小孩的爷爷。”他热泪盈眶,“作为一个爷爷,我一定要看着我的小孙女识字、读大学,拥有自己的小家庭,这是弥补志愿者遗憾的最好的回报!”当天,王先生就进行了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十分顺利。
  然而,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人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移植物抗宿主病。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对医护人员都是很大的挑战,为此医护人员制定了详细精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首先是抗感染,百级层流仓里的一切物品及其空间需经过严格的清洁、消毒和灭菌,连食物都需经高压消毒后食用;其二是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大小便性质、病人排泄情况,检验指标等,每一项数据都与病人身体的恢复息息相关;其三是时刻关注病人的心情变化,住进层流仓意味着和外面世界的基本隔绝,对病情的恐惧、对亲人的思念、对治愈的茫然,都会给病人带来强烈的孤独感,医护人员的陪伴和志愿者的回信比良药更重要。 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信峰介绍,目前王先生身体状况平稳,三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已恢复正常,供者造血干细胞已完全嵌合入王先生体内。获得重生后的王先生对医护人员和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万分感谢,他激动地说:“感谢通大附院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感谢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胞,往后余生,我将以其为榜样,尽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的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自2010年开始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到目前为止医院已经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超百例,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位于全省前列。
  近年来,血液内科开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目前已经完成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库造血干细胞移植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成功打通新的生命线,带来新的福音。
  (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