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真情故事:用对老父亲的深情对待四川伤员
发布时间:2008-6-5 阅读:5711次




  
她,隐瞒了老父亲垂危的实情,义无反顾地赶赴四川接转伤员;她,在33小时2486公里的川通生命大接力中,抑制着对老父亲的牵挂,奔波于“临时病房”;她,在将伤员安全送达南通时,老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她。她就是我院急诊科的党员护士长——吉云兰。

              她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
  5月27日上午10点10分接到省卫生厅指令,医院紧急派遣7名医护人员赶赴四川接转伤病员来院救治,吉云兰也入选其中。然而此时,吉云兰身患食管癌晚期的老父亲病情突然恶化,凌晨1时刚刚被紧急收住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一边是弥留的老父亲,一边是等待赴通救治的四川伤员,可她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丝毫等待,接到紧急通知的她只和呼吸急促的老父亲轻轻道别了一声:“爸爸,我去四川接伤员了!”就踏上了赴南京的专车。
  “所有伤员,必须活着带到南通!”这是在临行前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传达到医疗队的一道“铁令”。 吉云兰是老父亲最疼爱的女儿,可她更明白此次肩负任务之重。整整四天的行程中,她数次接到家里关于父亲病情进一步恶化的信息,可她把这一切深深地埋在心里,一直没有和队员们透露半个字。在抵达成都的当晚,她偷偷跑到屋外大哭了一场。然后再擦干眼泪回到屋里,没有向队员们表露出任何异常情绪。直到30日晚,灾区伤员安全运抵南通。吉云兰找到医疗队总护士长陆凤英,“等病人运送完毕后,我想请假回家。”再三追问下,吉云兰不得已透露隐情,父亲病危。可她还不知道,其实她的父亲在当天下午已经过世了。

           她用对老父亲的深情对待每一位伤员
  从成都到南通的33小时2486公里是一场川通生命大接力。在“抢”字头专列上,每一位医疗队员都在和生命赛跑,而对吉云兰来说,更是经历了一场爱的洗礼。
  22名医护人员,5个战斗小组,吉云兰被分在了2号车厢。察看病情、测量血压、量体温、输液、导尿……在这个流动病房里,吉云兰忙碌穿梭着,33个小时中她的睡眠不足2小时。
  伤员们都是被安置在火车的下铺,每一次为伤员打点滴、测血压时,吉云兰都是跪在地上操作,膝盖磨破了,可她全然不觉,是其它队员发现她白色的工作裤上印出了血。
  有骨折伤员便秘多天,表情十分痛苦。吉云兰与同车的黄建琴主管护师急中生智,因陋就简,用肥皂头沾上水,做成特制开塞露,解了伤员的燃眉之急。
夜  深了,伤员和家属们都睡着了,可吉云兰和其他的队员们,打着电筒,一个一个地观察伤员的体征;伤员的被子掉了,为他们轻轻地盖上;列车晃动剧烈时,协助病人摆正体位、严防坠床……
  流动的病房,就是一个临时的家。吉云兰阿姨的笑深深地印在了小伤员伍顺玲的心中。小顺玲虽然从废墟中被救了出来,但只要有余震出现,她就开始惊恐不已。吉云兰就细心地抚慰她:“我们那里是一片平原,没有高山,你会很快康复的……”一次次的沟通,对陌生人极度抗拒的孩子,渐渐接受了吉云兰。夜深时,吉云兰紧紧握住小顺玲的手,直到她静静地入睡了。小顺玲进了甜甜的梦乡,却不知吉阿姨这双温暖的手,更是老父亲此时最大的期盼。

            我从事的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职业
  我院急诊科是全国卫生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南通市第19次新风典型,吉云兰就是这个光荣集体中一名党员护士长。
  在急诊科总护士长崔秋霞眼里,吉云兰就是有股“钻”劲。急诊病人有着“急”“重”“杂”的特点,抢救病人可容不得一点闪失。她在一次次与病人并肩作战的实战中,历练了一手好手艺。2007年,她在全院急救技能大比武中荣获全能一等奖。那时虽然吉云兰只是一个普通的护士,可她常常主动思考,这样的护理流程是不是可以再优化些,这样的交流方式是不是可以再柔和些……她的合理建议常常给护理工作增添亮色。也就是在今年5月,在她出征四川转接伤员前10天,她成功竞聘护士长。
  在急诊科支部书记、科主任黄中伟眼里,吉云兰还有股“傻”劲。也就是在赴川前几日,科室的一名脑溢血病人突然心跳、呼吸停止,已经脱下工作服准备下班的吉云兰,见此情形,二话没说,重新返回岗位,和姐妹们一起投入紧张的战斗。就是这样,急诊科下属的急诊抢救室、成人输液室、儿童输液室等处,常常看到主动前去帮忙的吉云兰,尽管早已过了她的下班时间。而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急诊护理组集体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而“傻傻”的吉云兰觉得不能充分表达她的决心,她个人再次向组织递交请战书郑重请缨。

  吉云兰的老父亲,一名乡村老支书。他离开了,或许有些遗憾,因为没有等到最疼爱的女儿;但他却从未如此满足,因为通大附院1600名儿女陪伴他走过了最后的日子。医院领导、医护人员……他们温暖的笑脸和有力的双手在老父亲的记忆中永远驻留。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去!”失去父亲的吉云兰在组织温暖下变得更加坚毅,“如果可以,我请求组织派我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