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了灾区的父老乡亲 |
|
发布时间:2008-6-14 阅读:5134次 |





勇士们回来了!6月10日晚10点30分,在奋战了十四个日日夜夜,出色完成使命之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赴川医疗队员们回到了家乡的怀抱。是啊,他们黑了,瘦了,而重重的行囊里装满了赞誉和感激。出征时的一腔热血、义无反顾,换做了归来时的无怨无悔,因为他们都是——
为了灾区的父老乡亲 ——谨以此篇献给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员们 “灾区人民需要我们!” 汶川之痛,痛彻华夏大地,也让13亿中国人心手相连。全中国行动起来了,卫生系统行动起来了。看到灾区满目疮痍,父老乡亲缺医少药,通大附院的白衣天使们个个热血沸腾。就在院部根据省厅要求组织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同时,来自临床一线的请战书、请战电话络绎不绝。其实,谁不知道此时灾区依然余震频繁,而泥石流能吞没生命于瞬间。“派我去吧,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去,我身体好,能吃苦!”铮铮铁骨,满腔热血,院领导们被感动了。 但名额只有五个。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呼吸内科冯健副主任医师、消化内科鲍柏军副主任医师、心内科陆齐主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赵华主治医师、皮肤性病科刘安齐主治医师光荣入选,闻令迅速集结,整装待发。且不说冯健副队长孝期未满,刘安齐刚满1岁的小女儿还在病中。“亲人啊,我们心中不无愧疚,但灾区的人民更需要我们!”,5月27日晨,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来不及拭去妻子眼角的泪花,身着迷彩服,臂戴红十字袖章,肩负领导期冀的目光,代表通大附院人的形象,我们的好男儿,列队!出发!
面对艰险,他们无所畏惧 尽管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实际遇到的困难还是超乎他们想象。面包车载着队员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爬行。那还是路吗?如果没有前方工兵们的开道,车子根本无法行进。地震导致的裂缝随处可见,一边是随时可能滚落的山石,一边是万丈深渊!5月28日下午2点,队员们终于到达豆叩镇。迎接他们的是两次余震和暴雨,但队员们的心理和他们亲手搭建的帐篷一样,经受住了风雨和余震的考验。由于豆叩镇三面环山,震后的降雨引发了山体滑坡。队员们的帐篷前方10多米处是清漪江,而身后,通往县城的路已被泥石流切断。以前走路,习惯看地,而在豆叩镇走路,队员们要看天。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山体滑坡会给头顶带来石块。 豆叩镇日夜温差很大,最低温度只有5摄氏度,最高温度却达40度左右,队员们笑称“能在一天内感受四季”。在气温如此多变的情况下,陆齐和刘安齐两名医疗队员患上了感冒。但轻伤不下火线,他们依然带病坚持工作。没有电,通讯时而中断,手机也只能通过驻地解放军的发电机充少量的电。所有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来自从山顶接下来的一根细细的竹管子,而饭桌上的“老三篇”是:米饭、包菜和茄子。尽管条件艰苦,但当地百姓感激的眼神、淳朴的民风和温暖的话语给了队员们无穷的动力,也让陆齐和刘安齐能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血浓于水的情感 “解放军来了,我们就安全了。医疗队来了,我们就不怕生病了!”得知南通医疗队进驻豆叩镇的消息,老百姓们高兴得奔走相告。28日到达那天,救灾队员刚刚搭建好帐篷,就有附近的村民前来量血压、看病咨询,大家一直忙到天黑才吃上“中饭”。 医疗队员的帐篷依着当地百姓的帐篷比邻而建,所以当地百姓就诊、咨询十分方便。淳朴的村民们得到免费的医疗和药品后,觉得过意不去,就想方设法送些生活用品表示感激,有时是一碗水,有时是几块饼干。 除了负责镇上老百姓和驻地解放军官兵的医疗任务,队员们每天还要兵分几路,有人去镇卫生院指导查房,有人去附近的山上挨家挨户巡诊。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6月1日强烈余震刚刚过后,肆虐的狂风尚未减退,医疗队员们就背着药箱出现在他们面前。村民们觉得不可思议,没有向导,也没有车,险峻的山路上不时有滑坡、塌方,是什么力量让队员们来到他们身边?而队员们心里头明白,身为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有什么理由躲在帐篷里享受安全?他们送去的是医疗和药品,而老百姓们感受到的更是党和政府的温暖! 短短十几天,队员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老百姓们也早已把他们当作了亲人。得知要撤退的消息,医疗队员们都觉得心里酸酸的,村民们更是依依不舍。他们自发来到队员们的驻地前,红着眼圈,不许队员们自己动手搬行李,“让我们来搬吧,这些天,你们太辛苦了。”在地震中被烫伤的小谷檬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突发心脏病的李仕珍老大娘也奇迹般的恢复了,他们挤在送行队伍的最前面,拉着队员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离别总让人有些伤感,队员们的眼睛湿润了,“回去吧,别送了,以后有机会,到我们美丽的南通来看看!” 倚 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