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红心向党 | 刘红:仁心仁术,承托“生”的希望 |
|
发布时间:2022-10-14 阅读:21625次 |
她一天的门诊需要问诊百余位病人;她带领科室同事为病人开设了日间病房;她一直在为减轻患者负担奔走呐喊。从医37年、在党39年,她不忘初心,始终和患者一路并肩——她就是血液内科主任刘红教授。 9月27日,周二,当天是刘红教授的专家门诊。一大早她的诊室外等候的病人满满当当,这让她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从早上7点45分开始坐诊,直到下午5点半诊断好最后一个病人,一天时间共看了115位病人。“和血液疾病打交道了30多年,见到了太多悲欢离合,只要还是一名医生,就一定会为病人付出更多心血和努力。”由于父母都在医疗机构工作的缘故,从小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希望让刘红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能够成为医生对我来说就是一件虽辛苦却荣耀的事。” “对患者或家属的病情咨询,刘教授总是耐心解答,无论事情多忙都会暂时放下,从不推诿。为了满足远道而来的患者,经常为没排上号的病人‘加号’,只要病人有要求总是尽量满足。”在一旁协助工作的年轻医生告诉记者。“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加号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刘红说:“好多病人都是大老远来的,看个病不容易,叫别人白跑一趟多不好。”至于那辘辘了很久的饥肠,累了直不起来的腰,刘红早就抛在了脑后。对她而言,为病人倾其所能是医者最大的本分。 诊病时她总是一边看病历或者化验单一边询问问题,语速很快又不失耐心。有些病人来的次数多了,她便记得了,甚至不需要看病历她就能回忆起病人上次来的状况。“作为血液科医生只有用心、用心、再用心,才能恰当地处理患者病情上的每个节点,才能尽可能的让他们由死变生。”刘红说,“就拿白血病来说,并不一定与死亡划等号,白血病有许多类型,有越来越多的类型通过药物和靶向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我常常对我的病人说,只要在家有了发烧的迹象,就要立即来就医,关键节点把握住了,生的希望就会增加几分。”这句看似寻常的嘱咐背后意味着刘红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医院和患者身上。每天早早的就来到病房,晚上下了班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甚至连出差最惦念她回来的也是她的病人。 血液内科病区的气氛常常有些压抑,尽管笑容挂在医护人员的脸上,但是愁云时不时遮在他们的心头。刘红教授和她的团队成员们心中清楚,血液系统中恶性肿瘤有良好转归的仅占三到四成,而且与病情一样纠结的还有治疗费用,“人财两空”有时是摆在家属面前的残酷现实。“就是此时此刻,隔壁病房一个老人家患病了,家属坚持不治了要回去……”说着,刘红眼圈一下子红了,哽咽得说不下去。 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人都知道,电影里提及了一种治疗“慢性细胞白血病”的进口特效药,而这种被叫做“格列宁”的药,当年售价两万多一瓶,多年前只有极少数病人才有能力支付费用。为此,刘红与同行们一直为患者四处奔波、提议、呐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在全国率先将慢粒和血友病纳入了江苏省医保财政,并且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通大附院更是被新农合列入慢粒和血友病定点医院,70%的费用由医院垫付。如今,一个患者每月最少只要花费五百元就可以控制病情,使这一恶性血液病变成了可以长期生存的慢性病。现在随着国产药物的上市及医保的报销,患者仅需花费过去十分之一的费用。在刘红看来,这些努力,为一群濒临绝望的人重新打开了生命的大门。 面对恶疾,刘红和她的团队在苏中地区率先开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真正做到了与国际水平接轨甚至超越,让不少难治、晚期的血液病患者获得了新生,血液科也因此被评为“十三五”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这也使通大附院血液科的床位一床难求。为了提高患者的收治能力,减少患者的费用,通大附院血液科又率先开设了日间病房,刘红和她的团队的加班加点也因此成了常态。 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刘红,依旧初心不改,她说:“我们的医疗技术在不断改善,血液病病人存活率也在不断提高,加强自主创新、尽可能挽救更多的患者是一个医生的责任,更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毕生的追求!” (供稿:党委宣传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