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死神的进度 我要见证儿子的婚礼
2013年,46岁的王女士被确诊为肝胆细胞癌。这个晴天霹雳让她彻底跌入了黑暗的深渊,在家人的关爱和鼓励下,她积聚起面对厄运的勇气,先后辗转上海等地进行肿瘤切除、射频消融等治疗。然而,在生与死的抗衡中,疾病的魔爪步步相逼。
2020年,王女士的病情愈发严重,在外院就诊时,医生不得不告诉王女士的家属,她的生命已然进入倒计时状态。这几年,王女士辗转奔波,在疾病的泥潭里奋力挣扎,反而让她多了一份执着和镇定。当她的家人带着她来到通大附院肿瘤科求诊时,王女士在“生”的罅隙里哽咽着对接诊医生肿瘤科主任医师赵洪瑜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想打败死神的进度,我要见证儿子的婚礼。”
赵洪瑜从医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深知,肿瘤病人需要积极治疗,更需要那份对生的渴望和坚定。面对这份特殊的母爱,他愿意付出所有的心血和热情,带着他的团队和王女士一起去打造一盏阿拉丁神灯,满足一个母亲的愿望。
和时间赛跑的战旗已经高举,但是现实却残酷而无情。王女士身处肿瘤晚期,胸腔有大量积液,癌细胞转移至其肺、肝、腹腔等部位,导致多器官病变。距离王女士的儿子结婚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赵洪瑜团队面对盘桓在治疗路上的一道道难题、一个个险坡没有轻言放弃,每天、每班、每一个细小数据的变化他们都记录在案、捕捉在心,综合考量后,赵洪瑜团队采用“免疫+化疗+抗血管生成”三联疗法为王女士治疗。
“免疫、化疗、抗血管生成三者结合起来,治疗效果更好,但如何结合使用,还要结合患者的情况具体分析。当王女士化疗时身体吃不消,我们就为其采取免疫+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方案。”赵洪瑜介绍道。他们每天从容笃定地站在王女士病床前查房,用肯定的语气和王女士交流。在疾病的湍流里浮沉不定的王女士从他们坚毅的目光和行动力找到了信心,她知道,见证儿子婚礼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6月,婚礼进行曲如期响起,当帅气的儿子牵着新娘的手款款走进婚礼现场时,坐在大厅里见证幸福的王女士禁不住喜极而泣。泪眼婆娑中,不仅有对一对新人的祝福和欢喜,更有对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的赵洪瑜团队的感激和感谢。而生活的狂风暴雨之后,总会有绚烂的彩虹和接踵而至的小幸福。王女士沉浸在儿子婚礼的幸福中,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居然奇迹般稳定下来,一年时光倏忽,当她看到自己可爱的小孙子在襁褓里朝她打着哈欠时,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她万分感谢命运的馈赠。
跨越地域的长度 感谢你和我并肩前行
从2020年开始,王女士多次在通大附院就诊、住院,始终陪同左右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子。这个中等微胖、性格温和的女子叫叶长蓉,来自四川。说起叶长蓉和王女士相识的经历以及他们之间日益深厚的友情,堪称是一段传奇,这种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交往的典范。
2014年,叶长蓉通过网络认识了比她大八岁的王女士。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让彼此惺惺相惜,她们隔着千里互相倾诉生活的酸甜苦辣,两颗心也在键盘的敲击中渐渐靠近。在得知王女士患有肝胆细胞癌后,叶长蓉特地坐飞机前往上海看望住院的她。初见面却犹如旧相识,叶长蓉在病床前紧握王女士的双手,关切和鼓励犹如撞开冰闸的春水,在王女士心头泛起感动的涟漪:“跨越地域的长度,感谢你和我并肩前行”。
叶长蓉的孩子已经工作成家。这趟上海之行,也让叶长蓉的心里多了一份牵挂。她念念不忘临分别前王女士憔悴的面庞和落寞的身影,她在心里把这位长她八岁的王女士认作“姐姐”,并经常到南通看望照顾她。近五年来,叶长蓉基本驻留在南通。盘点她的生活轨迹,单调而充实,她始终形影不离地陪伴、照护着王女士。
据肿瘤放疗科二病区护士长钱燕回忆,叶长蓉就像亲人一样陪伴着王女士,她认真记住医生的每个嘱咐并且落实到位;她给她喂饭、换衣、清理大小便,使王女士始终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在王女士垂危之际,她的生命体征异常不稳定,为了减少翻身对身体的影响,叶长蓉就一直用手按压臀部气垫床来局部减压、防止褥疮……
时间无法记录生活的点滴,而照护病人的日子也写满了琐碎。前半生共同的坎坷遭遇让她们的心紧紧依偎在一起,叶长蓉不会表达,但是她用行动告诉王女士:我要陪着你共同奔赴刀山火海,我要让你寂寞痛苦的沙岸满是历历春景。对王女士来说,叶长蓉就是黑夜的灯塔、雨中的大伞、冬日的暖阳,王女士把叶长蓉的这份关爱和慈悲融入生命,体现出来的用执着和坚强书写着生命的长度。这两个没有血缘之情、没有感情根基的人,把人与人之间的一份信任和关切作为底色,演绎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姐妹之情。
感知医院的温度 我相信爱会永驻
在叶长蓉心里,通大附院也是她生命中的不解之缘。两年间,多次住院陪护、多日朝夕相处,她早已把肿瘤放疗科的医生护士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她常常在王女士挂水前后,陪着她一起隔着病房的玻璃窗看风景,在这个5A级景区的花园医院的一角,波光粼粼的濠河水、五彩斑斓的体育公园,还有热闹喧腾的地铁施工都成为她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以及叶长蓉认识南通的一个窗口。
从小在高山耸立、树木葳蕤的环境中长大,叶长蓉似乎瞬间就被灵动俊美而又朝气蓬勃的南通所打动。有时候护士开玩笑问她整日待在病房闷不闷,她总是一本正经地回答:虽然不能出去,但这里风景很好,看山看水,心情愉悦。
让叶长蓉喜欢的不仅是眼前的一草一木,还有通大附院的精湛技术和为民情怀。陪护期间,她多次翻阅医院院报、关注医院公众号和每期推送,她大略知道了医院110多年的深厚历史以及创建医院的状元张謇。她也深深感知到在通大附院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医精诚 以宏慈善”的行动力量。因为,她和肿瘤放疗科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打过交道,或是交代病情、或是传授翻身技巧、或是告知如何特制食谱,一言一行都耐心细致、认真负责。
回忆起两年多的救治,一幕幕场景惊心动魄,让叶长蓉如今想来也心有余悸。她说:“两年前,姐姐本来已经不抱希望,当时我也准备回四川,但是通大附院将她从死神手中抢了过来,肿瘤放疗科二病区的医护人员对姐姐精心照顾,这不仅重燃了姐姐活下去的希望,也让我有了继续留在南通照顾姐姐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感谢赵洪瑜主任团队,让姐姐有惊无险地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护士们常常表扬她的无微不至,说她是一个有温度的暖心人。她却说,“这里的医护人员对待患者都是像对待家人般,耐心细致。我经常看到他们耐心地开导情绪低落的患者,我们患者和家属就像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接受治疗护理、感受关怀呵护,通大附院才是一个有温度的医院。
如今,王女士已经离开人世。但是她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叶长蓉和她的深厚感情、通大附院大家庭的温暖力量依然存留,堆叠在岁月枝头绽放清香,并且继续书写着健康路上无数相伴前行的人间感动。
(供稿:党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