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5毫米小切口,解决七旬老人大“心事” |
|
发布时间:2022-11-25 阅读:4998次 |
“感谢,感谢你们高超的技术让我走路不再气喘,两腿也明显轻松多了。”前天,76岁的孙老伯从我院心血管内科出院回家时,对病区医护人员连连点赞感谢。就在一周前,我院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功运用微创技术为孙老伯去除了二尖瓣脱垂伴反流所致的心力衰竭的顽疾,彻底解决了困扰老人的“心事”。 半个月前,孙老伯因走路气喘、双腿肿胀到我院就诊,检查后发现心脏出现了问题:二尖瓣前叶脱垂伴中重度反流,左心室增大。考虑孙老伯为二尖瓣脱垂伴反流所致心力衰竭,需及时进行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 传统的二尖瓣手术需要在开胸、体外循环和打开心脏后进行,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孙老伯家人拒绝外科手术,打听到我院心内科可以通过导管完成手术,慕名找到盛红专教授。盛红专教授介绍,孙老伯进一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前叶广泛脱垂,收缩期呈现多个凸向左房面的鼓包,其中以A3区为著,脱垂宽度14mm,脱垂间隙8mm;大量反流主要来自3区,呈偏向性向前、向内走形,反流束冲向房顶后折返,另可在2区见多束细小反流。据此盛红专教授团队明确诊断:患者为原发性二尖瓣反流,Carpentier II型,反流分级4+(重度)。 孙老伯的二尖瓣病变处于A3区,手术难道较高。盛红专教授介绍,二尖瓣3区紧邻房间隔,器械操作空间极小,在“生命发动机”的狭小空间,需要完全依托精准的房间隔穿刺点选取和定位。而且二尖瓣3区瓣下存在着丰富的腱索,旁边还有乳头肌、心室壁,一旦误触这些组织将会造成腱索断裂和心律失常等诸多不良后果。更难的是孙老伯二尖瓣病变位于3区靠近内侧交界位置,此处难以给出良好的超声图像,需要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细致微调探头角度,“火眼金睛”般地寻找优良、清晰图像,才能给手术医生提供操作引导。 虽然手术难度不小,但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充满信心。经过专业详尽的术前准备,盛红专教授、副主任医师耿海华、副主任医师苏亚民等团队成员穿上铅衣,在DSA手术室为孙老伯实施KOKACLIP经皮二尖瓣修复术。经孙老伯右侧大腿股静脉入路,经过下腔静脉、右心房,穿刺房间隔后交换导丝至左上肺静脉,置入导引鞘及夹合器输送系统。 手术中,医生全程主要通过食道超声判断夹合器与心腔和瓣膜的关系,这样的术式为手术增加了不少难度,但盛红专团队凭借丰富的介入经验,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通过对二尖瓣三级输送系统三个维度的精确调整,仅历经3个小时就将2枚夹合器完美钳夹到3区二尖瓣前后瓣叶,通过心超反复评估后确定夹合器位置稳定,二尖瓣几乎无反流,手术圆满成功。 由于采用经导管的微创治疗,术中无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孙老伯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且走路不再气促,不再“心累”了。此次3区微创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手术进入新阶段。 3年前,我院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南通地区首次开展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通过经导管微小切口的方法完成手术,打破了瓣膜手术需外科开刀的惯例。在成功处置主动脉瓣病变的基础上,经过近2年的考察、器械培训等准备,心血管内科运用经股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常规开展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由于切口极小,术后仅在一侧大腿根部遗留肉眼不易识别的微小疤痕,这项技术的开展将造福越来越多的高龄高危二尖瓣反流患者。 (供稿:心血管内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