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让我擦亮你的眼
发布时间:2008-8-1 阅读:8189次

               管怀进教授在精心手术

         管怀进教授在西藏为病人作角膜移植手术后检查

             和国际防盲官员检查我国防盲工作

  7月24日上午,和管怀进教授约定了时间采访,见面的时候,他正在通大附院眼科病房查房。管教授表示抱歉:“稍等,我还有一台白内障手术。” 一台手术,那得等多长时间啊。管教授看出了我的疑虑,笑起来:“顶多15分钟,快的话,5分钟。”
  不到10分钟,管怀进的巧手又一次擦亮一双眼睛后,我们坐在眼科办公室,就获得“亚太眼科防盲杰出成就奖”聊开来。


            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
  
  6月28日至7月2日,管怀进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眼科大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第二十三届亚太地区眼科学术大会,被世界眼科学会及亚太眼科学会授予“亚太眼科防盲杰出成就奖”。
  获得这一奖项,和管怀进从事我国眼病防治20年来的突出贡献密不可分,特别是参与和组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10年间,更是成就卓著。
  1997年7月,“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在世界上最大的服务性慈善组织国际狮子会及港澳同胞的支持下,在我国全面展开。国际狮子会与中国卫生部、中国残联合作,在10年时间里,使我国近500百万白内障失明病人重见光明。“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由六位国内知名的眼科专家担任顾问委员会中方成员,管怀进是其中最年轻的专家。在2002年开始的二期项目中管怀进教授连任顾问委员会中方成员,成为全国唯一的两任专家顾问。
  在管怀进的协调组织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生多次代表国家和江苏省医疗队,远赴青海、广西、海南、安徽、内蒙古、西藏以及我省的宿迁、淮阴、盐城和泰州等地开展防盲治盲和白内障复明手术工作,使数千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附院眼科作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白内障手术复明培训基地,从2000年起,已经培养了150名白内障手术医生,250名眼科护士。
  管怀进回忆起2004年率“白内障复明手术国家医疗队”赴内蒙古开展工作的情景。偏远的山区,因为穷,也因为眼病防治知识的缺乏,不少人得了白内障后没有及时治疗而导致失明。成为盲人后,常常意味着劳动力的丧失,甚至是生命活力和生活质量的丧失。看着那些个在固定的绳子引导下,整天就是在床和厕所之间活动的盲人,管怀进更加增添了使命感。当失明多年的人在他的努力下重见光明时,管怀进觉得,他们的喜悦,是对自己最好的褒奖。
  他还为卫生部制订了“全国眼病调查方案”“县医院眼科建立与验收标准”,为中国残联制订了二期项目实施细则,主编了《角膜病》等科普读物,为国际防盲组织、国际狮子会审定防盲专用教材《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他多次代表卫生部、中国残联赴内蒙古、贵州等地检查白内障防盲工作。管怀进的防盲治盲工作,得到了国际防盲主席帕拉教授等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为了表彰他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杰出贡献,省市有关方面多次授予他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工作者、白内障手术先进个人等称号。附院医疗队还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赴省(自治区)工作先进单位。

            病人第一 爱心行动
  
  1962年1月,海安县南屏乡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管怀进在这世界的第一声招呼并不响亮,但17年后,在南屏读完小学和中学的管怀进脱颖而出,考入南通医学院。1984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国内眼科实力首屈一指的中山医科大学,三年后获硕士学位。1987年,亲眼目睹了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管怀进毅然回到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防盲治盲工作。
  管怀进说,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能够给我三天光明》,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一个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管怀进每天多要面对大量的盲人,在他的病人中,有一位中年妇女让他终身难忘。这位中年妇女是一个不明原因突然失明的病人,几次门诊后,这位中年妇女再也未来。后来,管怀进打听到,她因为实在无法忍受失明的痛苦而自杀了。震惊中,管怀进感到了作为一名眼科医生肩上的责任。
  1988年,26岁的管怀进担任南通市防盲办公室主任。管怀进几乎走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宣传眼病防治知识,举办培训班和眼科业务讲座,开展眼病流行病调查,培养了一批眼科医生,在基层医院就地为数以千计的盲人施行了复明手术。
  他还主编了《初级眼保健知识》《现代眼科手术操作技术》两部科普读物性质的教材,领导组建了南通市防盲治盲网络,制订了全市眼初级保健和防盲计划,并付诸实施。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厚的回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南通市防盲治盲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防盲治盲的科学精神深入人心,1996年,南通市各县(市)、区都跻身于全国防盲先进县行列。这在当时的地级市中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这一成绩使他成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顾问委员会委员的不二人选。
  1997年,他开始担任中国残联、全国白内障手术复明技术指导组委员,1998年成为江苏省防盲指导组副组长,2001年担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委员,这使他能站在更广更高的角度,来致力于我国及我省的防盲治盲工作。

            眼科第一 恒心行动
  
  “眼科第一”的意思是,管怀进有这样的一个“野心”:要把南通大学的眼科学建设成为一流的学科。
  1998年,管怀进担任眼科副主任,2002年担任主任。借助“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这一平台,在医院及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和同事们迅速成长起来。建立于1916年眼科,在前辈专家赵东生、陈任、茅祖裕、陈瑛、龚启荣等教授的耕耘下,1995年成为省卫生厅眼科医生高级进修基地,1996年获得眼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持之以恒的建设, 2001年附院眼科被确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07年成为全省眼科学中唯一的重点学科——真正成为了全省第一。
  这样的第一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手术量、新技术的应用、技术水平、科研水平等指标在省内均遥遥领先。
  从1998年开始,他们和国内最大的眼科仪器设备厂家苏州医疗器械总厂合作开发人工晶体,经过多年的研发,新品种达到国际水平。进口的人工晶体价格在2000元到8000元不等,而国产化的晶体仅有80元,大大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后发性白内障是目前困扰眼科医生的全球性难题之一,管怀进与厂家协作对人工晶体进行改良,新品种可有效阻止囊膜上皮细胞的再生。
  此外,他还研究发现,在手术使用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后发性白内障。药物联合新型人工晶体,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正是凭着10多年来的大胆创新,管怀进在后发性白内障防治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最近,管怀进几乎每天都要派出研究生到郊区开展眼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血液样本。这是一个卫生部的科研项目,作为分中心负责人,管怀进介绍说,他们在全省各地已经采集了数千人的血液样本,在国内率先开展眼病发病率的研究及致病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索基因与眼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填补我国眼科分子(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空白。
  他说,他们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眼科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运用高新技术开展眼病的基因诊断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走在了前沿。管怀进举例说,在角膜病的治疗上,以前在临床上,到底是细菌、霉菌还是病毒感染,无法准确区分,治疗起来是凭经验或感觉,往往会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他们研究的两步聚合酶链反应法,通过基因检测,能快速诊断出感染性角膜炎和眼内炎,从而能对症下药。2006,该技术获得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去年,张芝山的钢丝绳企业连续有10多个工人角膜炎住院,发病原因非常奇怪,国内外均未见类似的报告。看上去是霉菌,但用药后又毫无起色。经过基因检测,再经细菌培养和基因分析,最终发现是一种非结核分支杆菌,是由于细铁屑迸入眼中引起。经对症治疗,大多数病人很快痊愈,仅有两人通过角膜移植在7个月后出院。
  这一事件,更让管怀进认识到了眼科分子生物研究的重要性。他说:由于我们的眼科学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近来各方还将再投入一千万元加强软硬件建设,特别是将来眼科大楼和中国眼科博物馆的落成,我相信,再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有希望成为国内一流的眼科中心。
  管怀进说:一个医生如果仅仅在医院内为病人治疗眼病,即使像我手术治疗过2万名以上的眼病患者,对眼病防治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但如果能深入农村、社区广泛开展眼病的防治工作,可更有效、更广泛的控制眼病,更好的提高人民的眼保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和家庭作出更大的贡献!所以,从大卫生角度开展人群的眼保健和防盲治盲工作将永远是我的应尽社会责任和工作重点。
  管怀进快乐地忙碌着。7月25日,到烟台参加学术会议,回来后,又马不停蹄,赶赴银川。忙碌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明亮;而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盛满的快乐,也属于管怀进。                   朱一卉(摘自《江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