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顶得住、扛得起的通大附院人——
发布时间:2023-1-11 阅读:4158次

  “随叫随到”的冠脉介入人
  
“耿主任,抢救室红区来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请速来医院!”近日晚上9点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耿海华接到急诊医学科医生电话,立即驱车赶往医院,通过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立即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多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反复发作性胸痛,心肌酶明显升高,造影提示三支血管都有严重狭窄。
  
在与家属沟通后开展急诊介入手术,值班的心血管内科主任盛红专教授、耿海华领衔的冠脉介入团队立即开通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启用新冠疫情急性心梗救治流程,在专用导管室紧急进行手术。介入手术有很大辐射,需穿30斤厚重的铅衣进行阻隔。疫情下还需穿上防护“套装”,层层紧密包裹,闷热又沉重。在团队的配合下,成功放入支架,重建血运。
  
深夜11点,又来了一位患者且疑似有感染症状,心内科介入团队又投入到战斗中。时针指向凌晨3点,耿海华已接诊了三台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再三确认了三名患者生命体征一切正常后,他才安下心回家休息。像这样的状态不仅是在疫情特殊时期,全年每时每刻都是如此。只要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送到通大附院,这条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便立刻启动,医疗力量以最快时间集结,为患者开通梗死的冠状动脉。耿海华是该绿色通道抢救团队的骨干成员,连续多年担任该通道的急诊手术第一术者,在疫情时期负责诊治有感染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一旦没有及时进行急诊抢救,患者随时可能面临死亡。科室在盛主任的带领下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拉得出、打得响,努力扛住所有。”耿海华告诉记者,在感染病例日益增长的疫情特殊时期,科室机动排班,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牢牢守住阵地,全力保障医疗救治与服务的力量充沛。
  
坚守一线的最美“孕妈妈”
  
“王阿姨,今天感觉怎么样啊?昨天检查的各项血液指标都上去了。”在血液内科二病区,在血液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黄红铭教授的带领下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逐个查房。放眼望去,黄红铭领衔的医疗小组有两位“孕妈妈”,除了怀孕9个月的“90后”主治医师郭丹,还有怀孕7个多月的副主任医师曹鑫。在疫情防控的严峻时期,这两位最可爱的“准妈妈”仍然坚守一线,每天“大肚翩翩”的穿梭在病房的每个角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初心。
  
“我们组里共4名医生,血液科病人重,每一名医生都很重要,我不能离开。”曹鑫是一名年近四十高龄的“二胎”妈妈。自疫情开始,考虑到科室人员紧张,她主动请缨值24小时夜班,下午5点上班,第二天上午8点下班,如果入院病人多,她会主动留下加班,有时一加就是一上午。值守夜班不仅要负责诊疗本科室的病人,还有大量的会诊抢救工作,双腿往往浮肿,偶尔还出现孕吐严重,当同事要求替换她时她都婉言拒绝,直言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
  
“郭丹除了负责病人的日常诊疗、参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及CART细胞治疗,每周四的日间病房也是她主要安排。”黄红铭介绍。日间病房方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短期治疗,特别在当前防疫防控形势下,日间手术的推行避免了疫情期间患者及家属的聚集,对于防止交叉感染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为了保证每周四近三十名病人的诊疗顺利完成,郭丹每周二晚上开始主动加班,提前整理、讨论日间病人的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为每位患者制定相应表格及院外服药指导,保证周四日间门诊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曹鑫称,怀孕值班是医生的“日常”,医生岗位上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怀孕的医护人员都是上到最后一班才休假。高强度、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任务背后,是通大附院人一颗颗高度的责任心,彰显着疫情防控战时状态下通大附院人守护千万江海百姓健康与生命的初心与使命。
  (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