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爱”是最好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3-2-20 阅读:23039次

  习近平总书记说,医学事业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是国家重大战略组成。而医学教育则是医学事业发展的根基,是重中之重。如何做好医学教育呢?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我们的先驱者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通医的学生都知道在通医的标本陈列室,有一具特殊的人体骨架。“他”望着前方,右手弯在胸前,仿佛还握着手术刀。 “他”是曾任附院代理院长的夏元贞教授。夏教授将自己近60年的医学生涯,连同自己的身体,全部献给了他最热爱的医学事业。宽敞的陈列室里,夏教授的声音如在耳畔: “让医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
  
在通医的病理标本室里,珍藏着一颗永不停跳的心脏,它是曾任南通医学院院长黄竺如教授的心脏。晚年,黄教授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临终前,他交待子女:"我的心脏病很典型,临床观察和治疗都很全面,在我死后,把我的心脏献给学校,供科研和教学用。
  
在通医,这样的先驱者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大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通医学子。他们是真正的“医学教育大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国热”成为时尚,在南通有一个特殊的专家群体格外引人注目,金钱和名利非他们所求,鲜花与掌声完全弃之身后。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都是40岁上下高级职称;这是一个星光熠熠的群体,在国内外科技界屡获殊荣;这更是一个令人敬重的群体,以顾晓松、汤锦波教授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用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文化“通医现象”。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新闻媒体纷纷聚焦,他们就是“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用自己对祖国,对医学事业的热爱给年轻一代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教育家。
  
而今,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中。这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以医疗服务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强体健翼”发展战略,使我们实现了“百强梦”、“新院梦”,未来“康养梦”必能实现。这个时代不可辜负!
  
作为通医附院的医学教育家培养对象,我们在爱中成长起来,我们也要将这份爱传递下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打造金课,改进目前基础-临床-实习相对割裂的问题,让我们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三年后请看我们交上的答卷。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冠疫情的三年,后浪们与我们并肩同行。在疫情放开,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出于对孩子们的保护,我们让所有的医学生都撤出临床一线。然而,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说“尊敬的医院和学院领导,新冠疫情进入全新阶段,作为新时代青年医学研究生应当坚守岗位承担起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特此,我们向组织递交请战书,申请奋战在临床一线”。请为这些孩子们点赞,通医附院后继有人!是的,通医附院,后继有人!|
  
最后我想说,以爱立身,杏林佳话长存,以爱立业,赓续通医精神。一代一代的通医附院人在爱中成长,也必将把这份爱与责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供稿:周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