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一天九台胸外科超微创手术演示,同道们赞了——
发布时间:2023-6-6 阅读:7639次

  “史教授团队的手术操作就是胸外科的‘视觉盛宴’,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揣摩的点,这次活动真的太好了!”在我院手术室,来自泰州县区某医院的胸外科医生感叹地说道。
  
近日,我院胸外科由史加海教授领衔的超微创团队成功进行九台手术演示,南通县区医院和苏北地区部分医院的副高以上胸外科专家汇聚手术间,我院胸外科团队在显示屏前“亮家底、展绝活”,展示了在手术领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化技巧,得到了在场专家的一致肯定和称赞。
  
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胸外科常规手术、高难度手术及术中的临场处置,观摩学习开始前,史加海教授团队成员、我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陈建乐对当日九台手术病例及对应的手术方案进行了介绍。展示的手术种类囊括机器人纵隔肿瘤切除术、机器人肺癌根治术、单孔胸腔镜肺段肺亚段切除(RS8a、LS1+2a+b、LS6+*)、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以及肺结节射频消融术等胸外科常规手术及高难度手术。
  
手术观摩展示了胸外科团队的“个体化”和“精准化”。64岁的张伯伯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增强CT提示左下肺有一处14*8mm混杂磨玻璃密度影,初步判断是早期肺癌,需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此前右肺进行过手术,为减少手术创伤,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的肺组织,史加海教授团队利用三维重建术前规划、精准定位+术中实时导航+荧光腔镜技术成功为其实施了单孔胸腔镜肺段肺亚段切除(LS6+*)切除术这一高难度手术,通过一个3.5cm的切口精准切除了病灶、根治了肿瘤,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的肺功能。据悉,张伯伯目前恢复良好,术后第一天已经可以下床活动,术后三天即顺利出院。
  
“多年来,对于肺内血管和支气管的变异,我们都会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肺的模型,在手术前精准规划手术路径,制定个体化的最优手术方案,目前这已经是我们胸外科手术的常规操作。张伯伯这个病例,在术前我们通过三维重建发现了病人比较少见的星段(*段)变异,动静脉分布也和常人不同,术前精准规划,才可以达到最后的精准切除。”史加海教授介绍道。在通大附院数字化手术间,手术患者的三维重建模型会提前储存在墙面大屏上,术中医生可以实时转动调整角度,清晰辨析病灶位置与周围动脉静脉、支气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时导航、指导手术,真正做到个性化的精准治疗。
  
手术观摩展示了胸外科团队“超微创”和“快速康复”。胸外科的手术多为四级手术,手术风险大,手术过程复杂,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加持”下,手术操作变得更精细,手术疗效变得更可靠,从而使得手术也更安全。患者曹阿姨57岁,在体检中发现纵隔肿物半月多,增强CT提示右前上纵隔有一大小约37*19mm的病灶,考虑胸腺肿瘤,史加海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了机器人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仅40分钟就顺利完成,手术创伤很小,一般患者一到两天就出院了。
  
“通过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医生只需要通过操作机械臂来完成手术,而机械臂的操作比人手要灵活很多,能540度翻转,在手术中可从任意角度接触病变,而且机械臂特别稳定,让病变的切除变得更简单。”陈建乐说,机械臂还能过滤掉手术者操作过程中手部的颤动,再加上10倍放大的3D高清视野,令正常组织和肿瘤间的界限更加清晰,能最大程度避免手术过程中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手术观摩还展示了胸外科团队术中的临场巧妙处理。60岁的石伯伯因检查发现肺结节入院治疗, CT显示左肺约有14*10mm混杂磨玻璃密度影,同时有小血管穿行、小点状强化。手术过程中,史加海团队发现患者支气管被门钉淋巴结严重黏连,而门钉淋巴结术前不易发现,往往术中才被发现,且淋巴结与血管关系非常紧密,操作难度大、风险极高。面对突发情况,团队密切配合、冷静处理,凭借经验展示了胸外科的“特色绝活”,他们没有按照常规操作,从支气管根部离断,而是先将支气管从远心端离断,充分暴露动脉和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安全游离之后,再将支气管闭合。手术很成功,史加海团队对突发情况时行云流水的操作获得了在场专家的连声称赞。
  
“史教授的团队是一支精益求精的团队,他们配合默契,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医者匠心。” 参加观摩学习的专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获益匪浅,相较于以往的线上直播和录播,此次近距离观摩九台手术演示,能实时互动交流,分享手术全程经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学术享受,更是一次难得的深度学习交流机会,他们表示会将此次活动的所学所想带回本院,造福更多的当地百姓。
  (文图:喻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