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肺结节变成了肺癌?小孔大作用,微创精准创全国首例! |
|
发布时间:2023-6-7 阅读:11596次 |
近日,我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史加海/陈建乐超微创团队为一患者成功实施单孔达芬奇机器人联合亚段(RS6b+8a)切除术,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此术式的成功开展在全国尚属首次报道。这一台在我院数字化手术间开展的高难度微创手术集三维重建、术前规划、荧光腔镜、单孔技术、达芬奇机器人、联合亚段切除技术等诸多微创元素于一体,让手术更加微创精准,从而真正让患者受益。 “来医院前我一直很害怕,第一次见到史院长就对我说‘放心,你这个没问题’,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整个过程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出院前王女士(化名)既激动又感动。 65岁的王女士在一年前体检查出有肺结节,在最近一次体检中发现结节增大到9mm,焦虑的王女士第二天就来到史加海教授门诊,根据CT报告考虑结节可能已发展为早早期原位癌伴微浸润。“结节位置既深又靠近胸膜面,楔形切除达不到肿瘤切除的标准,肺叶切除对肺组织损伤又很大。”史加海教授告诉记者,“每个病人的手术病灶各不相同,手术前我们都会为病人定制个体化的最优治疗方案。” 经过对病情的研判,史加海教授领衔的胸外科超微创团队决定为王女士实施多种微创手段叠加的单孔机器人联合亚段切除术。“借助单孔技术的优势,只在病人胸部切开4cm,三个机械臂同时在一个切口内540度灵活运转,快捷地完成分离、转动、缝合等操作,相比以往3-4个切口的手术方式创伤小很多,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难度的创新。”胸外科主任医师陈建乐介绍。 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肺的模型,在手术前就能精准规划手术路径;术中手术患者的三维重建模型会提前储存在手术室墙面大屏上,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随时调整影像角度,清晰辨析病灶位置与周围动脉静脉、支气管之间的关系,起到实时导航、指导手术的作用;而术中运用的荧光腔镜技术则是经外周静脉注入造影剂,短短几秒钟肺组织就有了“好坏之分”,健康组织呈现绿色,病灶组织呈现灰色,医生就可以根据“灰绿分割线”对病灶进行精准切除,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的肺组织,从而保证肺功能。经过近2小时的努力,手术结束,病人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第四天顺利出院。 近年来微创技术的不断优化革新,让手术变得更加精准、更少创伤、更加微创,让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疼痛更轻。“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台高难度微创手术要求医生同时兼备丰富的机器人、单孔、联合亚段手术经验,缺一不可。”史加海教授说,“‘微中更微’是我们团队始终不变的追求,我们也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将‘超微创’理念贯彻到每个胸外科病人当中,造福更多患者。” 2019年12月6日,史加海教授完成了南通地区首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这台全球最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启用,标志着我院微创手术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目前史加海带领的手术团队已成功实施肺、纵隔肿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近500例,位列江苏省前茅。 (供稿:陈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