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单日手术量高达220台!记者带你走近手术室的夜—— |
|
发布时间:2023-7-18 阅读:14116次 |
昨天晚上7时许,记者来到通大附院中心手术室,31个手术间依旧灯火通明,往来的医护人员脚步匆匆、忙而有序。眼前长长的手术单意味着手术室又突破极限,这一天他们为220名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通大附院中心手术室总长朱琴告诉记者:“伴随着暑期来临,医院手术量迎来了一波高峰。每天二百多台手术量让手术间呈现满负荷运转状态,一个手术间每天要排上七八台手术,高强度的工作量让同事们白班夜班轮轴转。为了优质、安全、高效地应对暑期手术高峰,手术室采取了弹性排班以保证工作连续性,充分满足临床需求,保障患者能在最快时间内接受手术治疗。” 穿过术前准备室,记者首先来到了小儿外科手术室。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咸华和葛文亮正在为一名男童进行包皮切除,手术采用全麻下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术,十多分钟即可完成。葛文亮告诉记者:“暑期来临,小儿外科也迎来了就诊高峰期,主要包括疝气、包皮、尿道下裂,还有慢性阑尾炎等手术,手术量每天达到20台左右。面对手术量猛增的情况,我们采取日间手术诊疗模式,做完观察一晚上就可以出院了。” 同样迎来暑期手术高峰的还有胸外科,正在准备上台一例肺癌根治手术的胸外科主任医师陈建乐在术前间隙告诉记者:“每逢暑期都是胸外科接诊各类胸廓畸形、手汗症的高峰期。对于学龄的患儿来说,暑期是治疗的黄金时刻,这类手术早发现早治疗,术后恢复快且效果好。目前科室应对这类择期手术就诊的高峰,同样采取日间手术诊疗模式,48小时内完成入院及出院。” 来到隔壁的关节外科手术室内,只听见监护仪偶尔传来的工作声。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雅克正在为一名51岁的男性患者进行肩袖修补术,这是他今天的第六台手术。据了解,这名患者由于长期从事搬运等重体力劳动产生了肩部慢性劳损,通过微创手术能够给肩袖跟骨头创造一个彼此愈合的机会,从而使肩袖达到修补的结果,整台手术需要进行2小时左右。刘雅克介绍,顺利的话这名患者在三个月康复期后就能恢复到正常的肢体自由活动。 晚上7点45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间内正在进行着一台肠道肿瘤根治术。胃肠外科主任医师薛万江借助机器人灵活的机械手臂,在狭窄的手术空间内进行着高难度操作。手术间隙,薛万江介绍道:“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具有明显优势,是超精准的微创治疗,相比于人手可能产生的颤动,机器人可以转弯540度的器械在狭窄的空间里更为稳定、灵活、准确。同时,达芬奇机器人的摄像头能将病灶放大10倍,提供裸眼3D的高清视野,从而做到肠道肿瘤根治性及安全性。” 为了加快手术周转,节省医护人员往来时间,手术室外专门设立了小食堂,供医务工作者用餐。刚刚结束一例复杂心脏手术的心外科主任医师尤庆生从小食堂走出来,上一台持续8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让他感到些许疲惫,但在短暂的休息后尤庆生即将投入新的战场,接下来还有两台手术正在等待着他。 夜色正浓,一位医生正在两个手术室来回穿梭,走近一瞧是手术麻醉科主任医师高永涛正在同时为神经外科和胸外科的两台手术进行麻醉监护工作。短短一个小时,只见他不停地在手术室之间奔走,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时刻盯着显示器,观察患者的心跳、血压是否正常。虽然手术间内配备了两名麻醉医生,但极具责任心的他容不得半点马虎,手术过程中,高永涛随时与主刀医生保持沟通,提醒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预知可能的病情变化,进行事前处理。 晚上8点45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但在肝胆外科手术间内,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鹏还在为一名42岁女性患者进行着一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二期胆道修补术。他告诉记者:“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前两天为了能排到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间,凌晨两点多才上到手术台。昨天是一整天门诊加4台手术,接近凌晨下班。今天手上这台做完,还有一台等着我。虽然大家很忙、很累,但是患者的病情不等人,只要能尽快为病人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一切都值得。” 夜已深,复苏室里的护士们还在密切观察着患者的术后复苏情况。这群无影灯下的战士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斗争,用实际行动坚守着每一个生命的期盼。 (供稿:徐海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