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医师节特辑:麻醉远不是简单地“打一针”——麻醉医生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
|
发布时间:2023-8-23 阅读:8675次 |
在很多人眼中,麻醉医生就是手持“蒙汗药”给患者打针的人。可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当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所有的身体机能都要靠麻醉医生来调控和维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手术室里不拿手术刀的人,探访幕后英雄的故事。 早上八点,记者来到心血管外科手术室,这里即将进行一台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是一位74岁的老人。在主刀医生就位前,手术麻醉科主治医师丁晶晶就已提前完成了所有术前准备工作,监护仪、麻醉深度监测仪、自体血回输机、体外循环机、各类麻醉药物及心血管活性药物都已准备就绪。他告诉记者:“在确定手术日期前一天,我们麻醉医生会对患者的心脏病史、日常活动情况、并发症、各种特殊造影与功能检查以及近期感染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这项过程非常重要,要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下制定相应的麻醉计划。” 十分钟后,患者被推上手术台。“您叫什么呀?”“年纪多大了?”“平时在家还干农活吗?”,丁晶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为其进行动脉穿刺和给药。短短十几秒,刚刚还在和医生对答如流的患者开始眼皮打架了,慢慢陷入“熟睡”。在确定患者处于深度麻醉状态后,丁晶晶继续为其注射麻醉药,“麻醉药不是一针,而是‘很多针’,包括镇静药、镇痛药以及肌肉松弛药,有些药一给下去,患者会立刻呼吸乏力,出现强烈的窒息感,所以在给药时会根据患者体征,按照顺序持续推送,尤其是面对心脏手术患者,推药一定要慢。” 随着供氧、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超声等一系列麻醉程序完成,主刀医生开始手术。手术期间,丁晶晶需要时刻与主刀医生保持沟通,密切关注着监控仪上的脉搏、血压、心电图等动态数据,并针对病人身体状况及时调节麻醉剂量。所以外界传闻“在患者睡着之后,麻醉医生就去玩手机了”的玩笑话是不可能发生的。“手术过程中,我们会时刻关注手术台上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心脏病患者,一瞬间的刺激都会发生很大的波动,精准的判断和给药,才能把波动平稳下来,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半步,经常要陪着外科医生站完一台手术。” 除了要全程陪伴,麻醉医生还需要具备全面的临床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丁晶晶表示:“面对复杂的心脏手术,患者很有可能出现并发症,需要考验我们的就是反应要迅速,要知道怎样快速处理,很多操作都是在几秒内完成的。所以除了过硬的知识储备,经验的加持更为重要。” 历经4个小时,手术渐入尾声,丁晶晶的工作仍在继续。他需要护送患者回到病房,并且全程不断地确认病人的术后状态,包括心率、血压等指标是否正常、引流管是否通畅等等,而一旦发现异常,则需要立即进行相关处理,做到术后保护。 “上班准点,下班没点,半夜到岗是常有的事,我的工作状态也是我们科室所有麻醉医生的缩影。”丁晶晶说,往往第一台手术刚结束,就要立刻为下一台做准备。在忙碌中穿梭,在奔跑中前行,面对不断增多的手术量,麻醉医生似乎永远在和时间赛跑。但他无怨无悔,并始终坚持“生命至上,让每一台手术平稳开始,安全落地是责任,亦是使命”。 (供稿:徐海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