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医师节特辑:那些让你“胆儿颤”的诊断报告,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发布时间:2023-8-23 阅读:9317次

  几乎每家医院都有这样一个科室,你甚至摸不清它的门在哪,但丝毫不影响它低调而权威地存在。这个科室就是病理科。
  
病理医生,就像医学界最高权威的法官,只有他们作出判决后,临床医生才能决定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病理诊断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当活检组织或手术标本送到我们这里,它在病理科的‘旅行’就开始了。”通大附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田薇幽默地介绍。在她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标本的“旅行线路”——固定、取材、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经过每个环节相关医生的专业处理与密切配合,此时标本已经成为一枚薄薄的切片,下一步就是此行的“终点站”——诊断室。
  
双目显微镜和电脑是诊断医生办公桌上的标配,一板板新鲜制成的切片被送到这里等待检阅,一张张病理报告单在这里最终完成。作为一名诊断医生,田薇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每一次的诊断都是医生与病变细胞、与病变组织的对话,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去伪存真。病理报告上的每个字不仅关系患者个人,还关系他所在的家庭,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精准诊断,这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最近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在通大附院进行子宫肌瘤手术后,标本送到了病理科。田薇在看切片时注意到肿瘤细胞密度比较高,病变局部境界欠清。她不敢掉以轻心,重新取材再进行切片观察,她发现肿瘤细胞的病理核分裂象轻度增多,细胞生长活跃伴一定异形。这让田薇确定,子宫平滑肌瘤这个诊断不能完全概括病变,斟酌再三她郑重地下了诊断: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源性肿瘤。这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存在一定复发、恶变的风险。鉴于患者为年轻育龄期女性,田薇与患者的手术医生沟通,建议患者目前定期随访、复查。患者不放心,后来又去上海医院进行会诊,结果与田薇的判断相印证。患者来归还切片时,特意向田薇表示感谢。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科非常多。如果诊断不到位,患者随访没有那么密切,万一没有及时关注引起恶化,后果严重;如果诊断过度,那么患者将承受不必要的治疗。”病理科医生们深知每一份病理报告对病人的意义,不敢有一丝懈怠,沉下心投入日复一日的工作。
  田薇粗略估计了下每天自己的阅片量:常规组织染色切片150-200片、免疫组化染色切片80片、以及不定量的冰冻切片。其中,术中进行的快速冰冻要求组织离体半个小时以内出报告,以便手术医生作出下一步治疗决策,这非常考验病理医师,需要其具备极为丰富的经验和快速反应能力。
  
为了提升病理诊断质量,病理科医生依据诊断专长分工负责不同的亚专科领域,并在各自专科病理诊断领域深耕,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服务临床。遇到疑难杂症,病理科医生们还会展开科内讨论、会诊。
  工作的第十五年,田薇越来越认识到,合格的病理科医生要有扎实的基础训练,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工作中要严谨求实,胆大心细。“每一次诊断,每一个签字都是对患者的认真负责,对专业的自信。”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供稿: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