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医师节特辑:手术室里,骨科医生干的是“木匠活”? |
|
发布时间:2023-8-23 阅读:10510次 |
作为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骨科被很多人打趣:“每一位骨科医生上辈子都是折翼的木匠。”他们手术台上的工具,除了常规的刀剪钳针外,还有电钻、骨锤、螺刀和钉子等,在外行人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把断了的接上,把缺损的修补,把多余的去除。于是,“骨科医生=木匠”的印象就深入脑海。 对于这个称呼,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科主任王友华却并不认同。在他看来,骨科手术不只是敲敲打打,将螺钉、钢板、钢针、钢丝简单地组合,以关节置换手术为例,需要通过一道道工序精雕细琢后,让人工关节与患者自己的身体融为一体,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行动自由。 通大附院的上班时间是早上7点45分,而王友华却早早就来到了科室。“我们骨科每天早上都会有半个小时的业务学习,结束后会查房,然后一部分的骨科医生去门诊,另一部分进手术室。” 工作日门诊、手术连轴转,就连周末也经常排得满满当当,这对骨科医生们来说属于是“基本操作”。“门诊加号是家常便饭,一些专门从外地赶来的患者我们也不忍心让他们白跑一趟。手术经常一做就是站到半夜,骨科的手术不仅是体力活还有很多老年患者,我们更加需要耐心对待。”王友华说。 除了老年患者,骨科里的患者经常有工伤或者交通事故伤,这些都是意外创伤患者,往往由于事发突然,患者及家属一时难以接受,心里压力大,很容易情绪急躁,骨科的医护人员除了要做好及时有效的治疗,还要抚慰患者及家属情绪,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并指导及时做康复训练,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作为省级重点临床专科、博士及硕士授予权单位、国家级骨科医师培训基地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这里还承担着科研及教学任务。不仅如此,每个月,响水人民医院、启东人民医院、大丰人民医院的骨科手术室里,都能看到王友华带领的手术团队进行医疗帮扶。 上个月中旬,王友华就带领团队在大丰人民医院应用全膝关节手术定位系统——下肢力线与压力测量仪(IKPAS)通过髓外定位,成功完成了严重内翻膝的关节置换手术。据悉,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不适,后来症状逐渐加重,现不能完全伸直,下地行走困难。收住入院时,右膝明显内翻畸形,关节明显肿胀,外侧、内侧间隙均压痛,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按照患者目前情况,结合她的个人意愿,大丰人民医院骨科团队与落户该院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专家团队名医工作室”王友华会诊,经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后,决定应用IKPAS数字导航系统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王友华团队与该院骨科团队密切配合,在先进设备和精湛技术的加持下,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顺利完成手术。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在从事骨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的王友华看来,人是一个整体,骨科医生并不单单是个做骨科的“木匠”,他应该是一个有着整体观的专科医生,同时更该有医匠精神,而这医匠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骨科人的接力和用心守卫。 (供稿:倪丽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