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我的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1 阅读:3543次

  父亲年轻时参军入伍,儿时的我,曾经伴随着军营的海军蓝成长。在我的脑海里,父亲既是一位有血性、有担当的军人,又是一位重家风、严家教的长者。记得幼时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毛主席、讲雷锋的故事。虽然有些内容还似懂非懂,但从那时起,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已刻上了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烙印。38岁那年,父亲结束了20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回到家乡,选择了去又苦又累的基层派出所,成为了一名普通民警。那年我上初一,回到家乡,父亲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2010年,我高中毕业,即将迎来人生的第一场大考。高考前夕,父亲把我叫到跟前,询问我想要填报的志愿,我把自己准备填报护理专业,将来立志做一名白衣天使的想法告诉了他。父亲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赞扬道,“这个想法好,当一名护士虽苦虽累,但救死扶伤,修善积德,为人民服务,符合我们家的家风!”
  
在父亲的鼓励下,2010年我顺利考上了南通大学的护理专业。四年的大学生涯,我谨记父亲的嘱咐,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不断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及南通市三好学生的称号。2012年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学生党员。记得入党那天,父亲特地找到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今天党组织给了你政治生命,组织上虽然已经找你谈了话,但作为父亲、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还是要叮嘱你,从今天起,你是党的人了,必须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一刻,我感受到父亲从未有过的庄重。父亲的话虽然寥寥数语,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2014年,我来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成为化疗科的一名护士,家人很是为我骄傲。初来乍到,护士工作的苦、脏、累,一时让我难以承受,白天没完没了的奔波与忙碌,晚上一个人值班时的孤独与胆怯,护理危重病人时的辛苦与紧张,让我一个刚刚入职的小姑娘一下子从理想之巅跌入现实之谷。那段时间我曾偷偷哭过鼻子,甚至想打退堂鼓,准备另谋职业。父亲敏锐地发现了我的心思,茶余饭后,他和我促膝谈心,和我谈起他刚参军时新兵训练时的流血流汗,谈他们那一代人立志报国的血性与忠诚,谈我们家老少几代爱党爱国、服务社会的纯朴家风。父亲鼓励我说,你我都是党员,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让我们父女俩来个比赛,看看谁在平凡之中能够干出不平凡的成绩。父亲的话如春雨润物,既有大道理,又有小规矩,逐渐扫除了笼罩着我的阴霾,让我重新树立起做好护士工作的信心。
  
如今,父亲在基层派出所默默奋斗,无私奉献,因为成绩突出,多次获奖。我也用辛劳和汗水向组织和父母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在医院轮转过ICU、心内科、化疗科,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16年考核获得优秀等次,在每年护理部的考试中也顺利通过。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护士,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中,我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每一句问候,都给病人送去了温暖。记得曾有位患者这样对我说,“你们戴上口罩,穿上护士服都长一个样了,但我能认得出你,因为你的眼睛里总有光芒,笑起来很温暖。”我听后很是感动,病人的评价是对我最好的奖励。我想,我眼中的这份光芒,源自于组织的教育,源自于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同样也离不开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
  
2021年的8月8日,我也参加了驰援扬州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战斗中,在战场上,我们视病人为亲人,不畏风险、努力工作,和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用汗水书写了南通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光辉形象。这一切的一切,正彰显着伟大的抗疫精神,也是家风故事的传承。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些年所走过的路让我懂得,自从懂事起,父亲对我的唠叨,其实就是一种家风的传承与弘扬,是对我人生无声的滋润。只有好的家风,才会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我常想,我的家风是什么?我的家风应该是父亲不厌其烦的唠叨,是我们父女两代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同样也是工作在最基层普通党员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无悔追求。
  
在今后,我们依然会不忘初心,不畏荆棘,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供稿:化疗一 黄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