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八旬老人命悬一线无计施,这一项检查竟让他转危为安——
发布时间:2024-1-17 阅读:8217次

  “血立马止住了,指标也好了。”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小肠镜治疗后,患者和家属不禁双双为医务人员竖起大拇指。
  
一周前,83岁张大爷(化名)在家忽然发现大便发黑,同时有呕吐、头晕、乏力的症状,家属发现异常之后立刻将张大爷送到我院急诊抢救室,随后收住消化内科进一步诊治。在反复给予输血支持、止血药物、补液等综合治疗后,张大爷并没有好转迹象,反而不断恶化,血常规指标提示重度贫血,最低时血红蛋白仅47g/L(正常值范围为120~160g/L),此时胃镜检查也未发现明显出血病灶,如果不及时明确出血病因,极有可能因为持续性失血而危及生命。好在这时,张大爷的诊疗在随后的腹部增强CT检查中发现了端倪——右中腹部小肠血管性病变伴出血可能。

  病情棘手 另寻突破口
  
据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丁晓凌介绍,一旦小肠发生病变,传统的胃肠镜检查方法很难顺利找到病灶,有时不得不进行“开膛破肚”探查。若再遇上像张大爷这种高龄体弱、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麻醉及手术的风险将最大化。
  
但此刻张大爷的情况容不得半点犹豫,小肠镜检查势在必行。丁晓凌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说明小肠镜检查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潜在风险,在取得家属完全理解和配合后,丁晓凌立即为其进行经口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在充分输血补液、全面评估心肺功能、气管插管以及麻醉手术科王彬彬医生的全麻保驾护航下,小肠镜经口顺利插至回肠中下段,通过认真仔细的寻找,丁晓凌和同伴们终于在空肠中段发现了一处活动性出血灶,病变呈针尖样,周边黏膜完全正常,考虑空肠血管畸形伴活动性出血,并随即进行了处理,给予钛夹夹闭出血点,并辅硬化剂止血治疗。
  
术中,张大爷曾一度测不出指脉氧,低血压休克需升压药维持,经过积极抢救,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治成功结束,张大爷安全返回病房。
  
可喜的是,术后张大爷消化道出血症状即停止,血红蛋白较前明显上升,一般情况也明显改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在术后一周顺利出院。

  技术精进  小肠疾病可见可治
  
据了解,双气囊小肠镜技术操作的难度较大,有穿孔、出血等风险,但该项技术突破了以往认为的消化道盲区—6米多长的小肠,可以直视下进行各种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大大提高了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出率,还可以明确各种其他小肠疾病,如克罗恩病、小肠肿瘤、憩室、血管病变等。
  
我院消化内科小肠镜团队在消化内科主任陆翠华教授的带领下快速成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可以常规开展小肠镜下疾病的诊断,还可以进行多种小肠镜下治疗,比如小肠异物取出、狭窄扩张与切开、小肠息肉治疗等。小肠镜数量逐年递增,技术日趋成熟,使得以往因“无法得见”而成为消化道疑难杂症的病变得以明确并治愈,为更多罹患小肠疾病的江海百姓带来福音。
  (供稿: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