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闻所未闻!从肛门中取出6cm胆囊结石! |
|
发布时间:2024-2-20 阅读:6683次 |
南通海安一位九旬老人腹痛多年,患上了巨大胆囊结石,这块大结石竟然通过胆囊结肠瘘掉入大肠中引发肠梗阻。近日老人腹痛腹胀难忍,辗转来到我院普外科寻求帮助。经过十余日治疗,这个难题终于成功解决。"取出来了!"当一枚鸡蛋大小的胆囊结石从患者的肛门中取出时,现场医务人员激动不已忍不住欢呼。 今年年初,徐敏(化名)因为腹痛腹胀加剧,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都未得到解决,慕名找到我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常仁安求治。仔细询问病史后发现,徐敏在去年7月份就因右上腹痛不适已被诊断出患有胆结石。 然而当时患者和家属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疼痛忍忍就过去了,直到过了小半年后,当她突然出现排便困难和腹胀感时,CT检查结果让医生们大吃一惊:原本安稳地“躺”在胆囊内的结石不知去向,仔细一看,这颗结石现在竟卡在结肠中动弹不得。 一颗直径6厘米的胆囊结石,是如何"不声不响"地长大的呢?肠道与胆囊并不相通,那这块结石是如何"悄悄溜进"肠道的呢?这两个疑问的答案都在于患者自身的特殊情况。徐敏是一位高龄老人,平时运动较少,饮食不规律,且对疼痛较不敏感。一颗小小的胆囊结石发作时,她可能会选择忍耐一段时间,以为问题会自行消失,然而结石却逐渐变大,最终达到了鸡蛋大小。 据外科主任陈钟教授介绍,肠道与胆囊并没有相互连接的通道,老人的结石"跑进"肠道,这是由于患者长期受结石压迫刺激导致胆囊结肠瘘的形成,胆肠瘘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胆囊壁受压引起缺血坏死并穿孔,然后继续压迫肠壁,导致肠壁坏死穿孔,使胆囊与肠道之间形成一条"通道",胆囊结石被排入结肠,进而进入直肠,无法排出,从而引发肠梗阻危及生命。“近期已发现有两例胆肠瘘的病例了。前一例就是行了小肠切开取石,十二指肠、空肠造口,胆道引流后带管出院了。”陈钟教授告诉记者。 除了常规的胃肠减压、禁食补液和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医疗团队还进行了各种尝试。首先尝试通过灌肠、导泄等方法刺激结石排出。由于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无法承受,导致便秘演变成了腹泻。随着肠蠕动,结石下移到直肠位置,患者肛门部坠胀难忍,从影像报告可以看出,结石从右下腹移到左下腹,而且通过肛门指检就能够触摸到硕大的结石。 此时徐敏已经住院治疗一周多了,一旦结石引发的肠梗阻导致直肠坏死穿孔全身感染,年过九旬的她将有生命危险。医护团队请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马彭以及消化内科会诊,尝试在床边取石,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摸得到取不出”。事不宜迟,只能背水一战,和家属沟通后常仁安决定在全麻下进行经肛门取石术。 因为患者高龄,手术过程惊险连连。取石刚开始,徐敏心跳突然变慢,麻醉医师张德祥主任连连喊停,通过调整用药及患者体位稳定其生命体征,医护团队顾不得异味,在不懈努力下终于取出了结石。庆幸的是没有出现肠道损伤,家属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一直担心的麻醉意外、肠造口都没发生。 “胆囊非常‘娇气’,吃得太多或者不吃都会对其造成伤害。胆结石常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然而临床上,胆结石的患病人群正呈年轻化的趋势,甚至有许多年轻人和儿童由于胆结石而成为了‘无胆英雄’。”常仁安告诉记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胆结石患病率高呢?胆囊结石的形成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的不规律饮食、断断续续进食或不定时进餐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胆汁的制造和分泌节律紊乱;摄入过多油脂和精白米面也会引发胆结石。例如,喜欢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蛋白食物以及甜食、精白米面等的人,容易在体内合成过多胆固醇,因此,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爱运动的习惯才是最佳的"良药"。 特别是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合家团圆大快朵颐之时,也要珍惜健康,合理饮食,如有不适即时就医。 (供稿:高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