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通大附院急诊医学中心试运行的同时,在通大附院东院区中心手术室,院党委书记、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施炜教授领衔的神经内镜团队,完成了东院区首台神经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党委副书记、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史加海教授领衔的超微创团队,完成了东院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胸腺肿瘤切除术;党委委员、副院长陆玉华教授,临床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志伟教授领衔的肝胆胰脾外科团队,完成了东院区首个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
强!神经内镜东院首次登台
30岁的安徽人陈女士(化名)近段时间一直觉得头疼,偶然的一次头部外伤让她来到了通大附院神经外科门诊。系列检查后发现,引发其长期头疼的真凶竟是大脑鞍区占位病变,长有囊肿。“陈女士脑内的囊肿伴有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如果不及时切除,不仅会引起内分泌激素改变,而且压迫周围正常组织,导致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神经内镜团队成员,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徐希德说道。
手术是解除病痛的最佳方式,出于对通大附院的信任,家住安徽的陈女士选择成为东院区神经外科病区的第一位患者,“对于东院区神经外科的智慧病房和全新的医疗设备,我十分期待。”
做好充分准备后,施炜教授和徐希德为陈女士在东院区中心手术室实施了第一台神经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的微创手术,患者无需剃头、也无需开颅,同时神经内镜照明充分、视野清晰,便于医生在术中近距离观察及保护血管和神经 ,确保手术安全,使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施炜教授介绍道。
神经外科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江苏省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技术的单位之一,年均开展神经内镜手术约250台,常规进行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下肿瘤切除术、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等各种高难度的手术。神经外科将坚持“神术仁心,经略江海”,向东出发,为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的江海百姓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牛!达芬奇机器人东院首秀
“东院区交通便捷、病区宽敞、设备先进,加上有史教授团队的保驾护航,我很放心!”东院区胸外科开张的第一天早上,迎来了第一位患者,36岁的吴先生(化名)。2个月前,吴先生体检时意外发现,CT检查显示自己的胸部前纵隔长有4公分大的肿物,需要通过手术予以切除。
吴先生在西院区的入院准备中心完成了系列检查,于6月6日入住东院区胸外科病区,并由史加海教授领衔的超微创团队为其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胸腺肿瘤切除术,这也是继2019年史加海教授在南通地区开展的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之后,在东院区开展的首台机器人手术。“达芬奇机器人具有10倍放大的3D高清视野,机械臂可以在360度空间下灵活操作,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治疗、更小创伤、更快恢复的手术。”史加海说道。术后第1天,吴先生生命体征稳定,并能够自主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即可出院。
“6月6日上午,我们共实施了达芬奇机器人胸腺肿瘤切除术、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和单孔胸腔镜左上肺叶切除术三台具有胸外科特色的手术,充分展现了超微创团队的技术亮点。”超微创团队成员、胸外科主任医师陈建乐介绍道。
截至目前,超微创团队年手术量已超千台,微创手术率95%左右,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手术超600台,其中机器人辅助纵隔肿瘤手术质量在省内名列前茅。超微创团队入驻东院区后,也将向新而行,不断进行技术突破,造福每一位胸外科患者。
赞!腹腔镜肝切除东院首开
“我最近感觉胃胀不舒服,知道东院区开在家门口之后,立马挂了陆教授的门诊。”4年前,家住通州的黄女士(化名)体检时发现肝脏处长有血管瘤,但当时血管瘤较小,黄女士也未放在心上。近期,黄女士饮食的时候一直觉得胃胀,在东院区陆玉华教授门诊复查后发现,血管瘤已经长至9公分,明显挤压胃部。
陆玉华教授,王志伟教授和团队成员、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医师郭青松为其实施了东院区首个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该手术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1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第二日,黄女士便能恢复流质饮食,起身下床简单活动。
我院肝胆胰脾外科勇于挑战各类高难度肝脏手术,运用荧光导航、术中超声、动态影像融合等技术进行精准肝切除,年均开展各类肝脏手术近600台,腔镜微创手术率超过50%,并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各类肝脏手术。“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东院区继续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勇闯难关,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手术疗效和医疗质量,服务广大患者。”陆玉华教授说道。
通大附院东院区中心手术室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共有41个手术区,包括9个数字化手术间和1个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间,现阶段开放运行手术室西侧区域。采用了先进的岛状分布的理念进行设计和安排,中间为集中辅助用房区域,周围为手术区;以专科中心,将同一专科的手术间集中在同一区域,极大方便了手术设备、手术耗材和手术人员的调配。设有集中术后复苏中心,能够进行一站式生命体征监测,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供稿:吴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