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救回了我儿子的一条命,我们全家人都很感谢你们!”东院区5号楼胸外科病区内,看到前来查房的医护人员,陆先生80多岁的母亲交谈中几度哽咽。近日,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史加海教授领衔的超微创团队为辗转多地、求医未果的陆先生(化名)实施了6小时的食管癌切除空肠代食管术。
再度患癌,辗转多地求医未果
早在2009年,只有39岁的陆先生便被确诊为胃癌,并接受了全胃切除手术和食管空肠“π”型吻合。到了2022年,陆先生饮食时逐渐感觉胸口疼痛,前往外院检查后,发现食管下段发生癌变。
为了解除病痛,陆先生的家人带着他前往多家国内顶级医院,希望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手术难度较大,并没有做成手术,只能接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陆先生的症状也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反而食管肿瘤增大,几乎梗阻,每日只能强行吃下少量的流质食物,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手术,甚至会饿死。雪上加霜的是,这些治疗又让本就复杂的手术难度翻倍。多方打听之下,陆先生家人听说史加海教授在2019年也成功救治过一位钢筋插入胸腔一年伤口仍无法愈合,去了多家医院也没有治好的患者后,来到了史加海教授的门诊。“儿子虽然确诊癌症多年,但还是我们家中的顶梁柱,依然坚持照顾我们老两口。”陆先生的母亲哭着说道。“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想放弃。”
量身定制,拟定多套手术方案
听完陆先生求医问诊的经历,再看着他被病痛折磨的形容枯槁的样子,史加海教授决定将其收治进病区。在组织多学科进行MDT会诊后,会诊专家均表示我院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复杂的病情,手术死亡率超过50%,不建议手术。“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不能对患者说‘不’。”多次会诊讨论后,史加海教授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试试看。
经年累月的治疗让陆先生身体消耗严重,长期营养不良、贫血,身体机能很差。为了给后面的手术打好基础,MDT会诊后决定第一步先给陆先生置入鼻肠管予以营养支持,同步规划手术方案。在详细告知了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且征得陆先生及其家人同意后,史加海教授,超微创团队成员、胸外科主任医师陈建乐,胸外科主治医师朱俊等人多次开会讨论,为陆先生量身定制,拟定了多套手术方案,以应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
另辟蹊径,变换思路迎难而上
手术当天,超微创团队先是进入腹腔,15年前的手术和多次的保守治疗让陆先生的腹腔黏连十分严重。饶是术前做足了准备,切开腹腔的那一瞬间,超微创团队也还是被其中的黏连震惊到了,腹腔黏连严重到原吻合口经腹部难以分离。
凭借二十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艺,史加海教授迅速选择了最适合患者情况的方案,先是在腹腔找到原先的解剖结构,小心翼翼地进行游离,在腹腔游离出一段“π”型吻合远处的空肠后,实行了Roux-en-Y吻合,并关闭切口。翻身消毒后,主战场来到了胸腔处。考虑到常规的右胸切口难以分离之前手术的吻合口,史加海教授另辟蹊径、变换思路,从左侧胸入路。进入以后发现胸腔内由于此前的免疫治疗,肿瘤和周围组织同样存在致密粘连,于是操作能量器械充分游离肿瘤周围的组织结构,耐心、细心地将肿瘤完整分离,再将空肠与食管端进行吻合。
术后,陆先生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近期将恢复饮食,陆先生母亲得知儿子手术成功后,失声痛哭。“史院长就是定海神针,我见到他的第一眼,就感觉生命又燃起了希望。”陆先生激动地说道。
(供稿:吴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