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胸外科,有这样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王铄医生,作为该科室的主治医师,他的日程表上总是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项任务。尽管如此,他总能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保持一种难能可贵的从容与镇定,逐一应对每一个复杂的病例挑战。王铄,一位将医学视为自己生命事业,不懈追求技术精进与创新发展的青年才俊,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与职业精神的深刻内涵。
每天清晨7:15,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王铄已准时踏入科室,开始了他忙碌而充实的一天。7:30,他细致入微地整体查看病人的情况,特别是对前一天接受手术的患者,更是格外关注,确保他们的恢复情况符合预期。8:00,随着早交班和查房的进行,王铄不仅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最新病情,还要精心安排治疗组次日手术计划,确保每一例手术都能顺利进行。8:30,进入手术室,迎接的是一整天的手术挑战。此外,每周四上午,他还需抽出半天时间坐诊门诊,为患者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

手术
手术室外,是王铄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奉献;手术室内,则是他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场。每当结束一天的手术,他总是不顾疲惫,前往病房与次日即将手术的患者家属深入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并详细阐述术后医患双方需如何紧密配合,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王铄自2023年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通大附院工作,成为胸外科超微创团队的一员。在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史加海教授和胸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任医师陈建乐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团队年手术量高达一千余台,绝大多数为四级手术,其中不乏高难度、高风险的病例。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如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的应用、AI三维重建在胸外科肺段肺亚段切除术中的应用、磁导航技术在术前精准定位的应用、肺病损消融技术、经纵隔食管癌微创手术、微创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王铄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在一个高水平平台上发展,刚工作就接触到磁导航的应用。王铄介绍说:“磁导航技术通过计算机虚拟支气管镜与高分辨螺旋 CT 技术的结合,实时更新支气管镜的位置并导航,确保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精确判断位置,从而定位到微小病变。磁导航在肺结节的术前定位,为胸腔镜手术提供精确的切除范围,减少术中探查时间,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显著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场查房
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有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心。他铭记着独立开展第一台手术时的紧张与激动,那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史加海教授的鼓励下,他勇敢地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年轻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他快速掌握术前磁导航技术,目前顺利开展了近百台,拥有了一套自己的见解与经验。王铄说:“日常工作之余,对每台手术,每个病例的总结,是我快速成长的秘诀”。
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王铄还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重任。他深知,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的推动。因此,在工作之余,他积极参与授课,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他也深耕科研领域,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力求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努力下,他先后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两项,发表SCI论文7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荣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奖等,并担任南通市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

随着治疗理念的革新,精准治疗时代来临。王铄深知,胸外科医生不仅要求手术切除精准,还要求针对不同患者定制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做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就要求胸外科医生手术水平要过硬,还需要开展并运用新技术来武装自身,更好地服务江海百姓。
王铄的故事,是每一位奋斗在医疗一线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医者仁心的壮丽篇章。
(供稿:黄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