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戴口罩,现在流感严重!”“明天就可以下床活动活动了,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和我们说啊!”我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医师朱沙俊正在病房晚查房与病人家属交谈,那笑容可掬的模样,就像在亲切地与邻家亲朋唠着家常。
做好外科医生,眼勤、腿勤、手勤一个都不能少
提到朱沙俊,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大大咧咧、风趣幽默。不经意的一句话他总是能让你乐半天,跟病人交流起来更是如此。但是一到临床工作上,立马严肃认真,在医院临床首席专家王志伟教授和副院长陆玉华教授的指导下,他从一名“医学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任医师、诊疗组组长”,16年的行医生涯里,始终恪守“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的工作原则。
“外科医生犹如人体修复工程师,来不得半点马虎,手术台上成百上千的细节操作,每一项都必须保质保量地做精做细做好,否则后患无穷,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手术围手术期的管理也同样重要,需要眼勤、腿勤、手勤,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时代前辈老师的谆谆教诲,也是通大附院一代又一代外科人的传承。”朱沙俊说,“腿勤”就是作为临床医生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需要多往病人身边跑,及时掌握患者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包括情绪心理等第一手资料;“眼勤”就是对患者每天的检查检验指标需要烂熟于心,有一双“鹰的眼睛”,擅于捕捉到病人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把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这样才能让患者在病情开始恶化进展的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救治;“手勤”就是每天在查房时,对患者的查体、引流管引流液的质和量、患者的切口愈合观察情况等都需要亲自动手,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确保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康复。

左一: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医师朱沙俊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医生需要不断精进技术、造福患者,朱沙俊正在一路小跑,他先后斩获第一届“腹腔镜操作比赛”一等奖、第二届笑傲“腔镜”大赛一等奖、第七届“精益求精”实操技术大赛一等奖、2019年度临床新技术之星。对待每一个病人,他都是询问病史、认真查体,丝毫不会放过任何一处纰漏,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结合过硬的专业知识总能通过问诊和查体剥丝抽茧,最终总能拨云见日。
“临床医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最终才能将诊治技能演化为刻入骨髓的本能。刚出院的老爷子以胆囊结石入院,但是从患者外院CT影像中,我们捕捉到了胰腺存在恶性肿瘤的迹象,尽管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也无异常,我们还是和患者家属做了详细的沟通,最终为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胆囊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了患者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如果当时没有“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那几个月后患者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现场查房
“南通正步入重度老龄化城市,现在80、90高龄的恶性肿瘤病人已经习以为常,高龄老人底子薄、合并基础疾病多、病情发展迅速,这对临床诊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位84岁的老爷子胰腺癌中晚期,肿瘤已侵犯多脏器、局部转移,病人年龄大且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对于高龄老人来讲,除了手术本身,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往往会危及患者生命,风险极大。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获得家属认可后,为患者施行了胰体尾+全脾+左半结肠切除术,手术效果不错,患者很感激我们,觉得选择我们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没选错,这让我们身为附院大家庭的一份子感到非常的自豪,诸如此类的挑战性病例还有很多。”谈到这,朱沙俊显得十分骄傲。
在异国他乡书写“大医精诚 以宏慈善”
行医除了拥有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还需要一颗仁慈善良之心。2021年的中秋佳节,朱沙俊作为第31期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一员,肩负使命,奔赴遥远的非洲大地。在当地医院工作期间,尽管条件简陋,朱沙俊始终以病患需求为导向,克服当地医疗资源缺乏、设施老旧、手术设备故障频发等各种困难,大力开展医疗技术帮扶工作,开展各种消化道肿瘤根治术、肝胆胰肿瘤根治术及危急重症手术,并在当地医院推广和发展腹腔镜手术技术,实施完成了坦桑尼亚首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非洲首例腹腔镜下巨型腹壁缺损修补术、腹腔镜下胆道微创、肝脏肿瘤切除及各种腹壁疝修补术。

后排右四: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医师朱沙俊
“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奔赴的方向,整个医疗队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医精诚 以宏慈善”的通大附院院训,不负家乡人民的嘱托。”朱沙俊谦虚地说。

对未来的目标,朱沙俊很坚定:在院领导、前辈老师、科室主任的坚强领导下,肝胆胰脾外科正加速进入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肝胆胰脾外科新时代,从有创到微创到无创、从超声到荧光到三维导航、从腹腔镜到机器人、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联合诊治、从基因组分析到干细胞治疗,正努力成为江海百姓健康全方位多角度保驾护航的贴身护卫。作为肝胆胰脾外科的一员,将始终秉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为通大附院的建设和通城百姓的健康事业贡献光和热。
(供稿:吴丹丹)